发布时间:2018-10-22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按:作家书房带领我们一起走进文化名家的私人书房,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他们的阅读习惯,与自己对“文学与人生”的态度作个对比,品味思想醇香,倡导阅读人生。
作家档案:
陈斌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二、三届签约作家,自1986年以来,出版、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曾在《当代》《北京文学》《江南》《芙蓉》《红岩》《时代文学》《莽原》《飞天》《鸭绿江》《清明》《广州文艺》《西湖》《边疆文学》《安徽文学》等文学期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100多部(篇),小说曾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刊》等文学选刊选载。连获三届安徽省政府社科类文学奖,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第二届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小说入选过十几种不同选本。主要文学作品:长篇小说《响郢》、中篇小说集《吹不响的哨子》《知命何忧》、中短篇小说集《蝴蝶飞舞》,长篇纪实文学《铁血雄关》《遥听风铃》《中原沉浮》等。
书房一角:
书斋十问:
Q:您的书房有名号吗?取名的用意?
A:没有名号,如果现在起的话,我想起个“淠望斋”。我在六安住在淠河岸边,出门就能看到淠河。走近淠河,我便会安静起来。所以叫“淠望斋”比较贴切。
Q:您目前有多少册藏书?有哪些类型的?
A:说实在话,我曾经在霍邱生活、工作了28年,不停搬家,书房由大到小,直到暂住合肥,书房就剩下一张小桌子了。三地藏书加起来2000多册吧。文学书籍居多,哲学、政史、经济类书籍占了一小部分,文化、宗教类书籍少许。
Q:最近喜欢研究哪一类型的书
A:文学经典作品,哲学、文化史志、宗教之类的书籍。
Q:您每个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对网上阅读,电子书有什么样的看法?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阅读的比例是多少?
A:怎么说呢?我每月买书的钱羞于开口,呵呵。算起来几十元、百十元不等吧。实际我家藏书都是家属买的,她志趣与我相同,喜欢看经典文学作品。这么些年,她读完了大部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所有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有她买,我便不需要考虑买更多的文学书籍。我买的书,属于旁门左道,文化、哲学、史志、宗教之类的多点。
我越来越热衷网上和电子阅读,虽说眼睛受不了,可是因为其快捷、方便,而做了大部分阅读时的选择。算起来应该60%以上阅读都在网上或者电子书上完成。当然经典文学作品我还是坚持纸质阅读,细细咂摸,传统阅读方式更为合适。
Q:您有什么样的读书习惯?
A:边读边思考,看到文学经典描写时,老是想,换作我写,会怎么样?思考比读书更重要。
Q:您从图书馆或朋友那里借书吗?
A:偶尔。明白借书而读,有紧迫感,可我读书宁愿选择从容不迫。
Q:您向朋友出借自己的藏书吗?
A:基本不借。很少有人问我借书。假如借的话,我也会拒绝。年轻时候,有不少文友借书,基本没有回头的。这些年几乎没人借过我的藏书。嘿嘿。
Q:哪本书对您的影响最大?
A:《红楼梦》,当然还有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本书提法不科学。一个作家的成长,靠几本书的书影响肯定不行。实际对我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倒是一位文学启蒙老师,还有母亲苦难的一生,当然包括故乡的一草一木。
Q:您对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或者最不满意的作品是哪一部?哪方面您觉得好或者不好?
A:满意作品还没有诞生。如果说已经出来的文学作品,我对长篇小说《响郢》稍稍满意些。在这部小说里,我追问了人的精神品质。中篇小说,我对《寒腔》《寒砚》《寒沙》满意些,《寒腔》《寒沙》即将陆续发出,三寒标志着我从故事层面转型到精神层面的开掘。不满意的很多,文学是件遗憾的事业,几乎发表之后就后悔,想到的都是缺点,以便在下一部作品中改正。
Q:对文学爱好者的寄语!
A:文学是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用文字点燃精神,再苦也应该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