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作者:
本期目录
《爱不隔离》刘晓曼
《天使与家属》张红梅
爱不隔离
刘晓曼
2020年春节是我出生以来最特别的春节。一场疫情把我们所有感染科的同志都隔离在科室21天了。我今天又上了一天的白班,早上八点到晚六点。下班后,我以最快的速度洗去一身的疲惫。此时此刻,我瘫在床上,享受着这仅有的放松,太阳穴紧紧的疼,闭上眼却怎么也睡不着。
2020年1月21日,腊月二十七,这一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上街采办年货的时间。我值中午班,从家里出发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到了科室,同事说收了一位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张某,让我多注意。护士长也特意来告诉我注意事项,当时觉得我们这个县城(涡阳县)怎么可能会有,上去巡视一下病房(感染科两层单独小楼),发现病人情况还好,没有什么不适。晚上回到家,我看着同事群里护士长发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些情况,并通知我们收治的张某确诊了。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还没有感觉多么可怕,反而有些好奇,想去了解实际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和文章上说的是否一样,也想去见识这个武汉的返乡客,同他聊上两句,问一问他返乡前武汉的样子。
第二天去上班,恰巧生理期来了,穿好隔离衣、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就感到很不舒服,进病房查看病人十几分钟,就已经大汗淋漓,护目镜也满是雾气,生理期的难受更让我感到崩溃。那个时候想的是赶快把工作做好,能出去透透气,但工作确实很繁琐:给病人送饭、测体温、观察氧饱和度、抽血、做治疗、收拾病房内垃圾、进行环境消毒……由于防护物资紧缺,进到隔离病房最少要待四个小时,才能忙完应做的工作。我出来后,才知道原来护理这样的一个病人比十个甚至二十个普通病人还要累,不去亲身感受你是无法想象其中难以启齿的艰辛。我计划与病人张某沟通的相关内容,也只按计划进行了一半,但我问的问题是对他表达关心,已经让年过半百的张某连说了九次感谢。
接触过病人,我便不能再回家,开始了隔离的生活。为了能多给病人空间,我们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休息,实在拥挤得不行,我们就打起了地铺。大家排队轮流洗漱后,各种对家人的思念就弥漫开来:科室里的妈妈们想孩子,年轻人想妈妈,想念却又不敢说,怕家人担心。年三十和大年初一都买不到饭,我们想办法先给病人准备了年夜饭,给他们送到病房。然后我们就挤在一起吃泡面,吃着哭着,不敢跟家人开视频,怕家人看了受不了。而电话那头,有想女儿想到哭的父亲,有想妈妈大哭的孩子,也有心疼媳妇但强忍着泪给我们加油的丈夫。
我们虽不是娇生惯养,但也都是爸妈呵护着长大,之前从未像现在这样生活过。大家都崩溃了,可崩溃过后,还是互相安慰,互相鼓励着向前走。我不敢直视护士长候平默默含泪的双眼,因为她一夜之间新增的几簇白发,日渐憔悴的脸,日渐消瘦的体型都让我难受的想哭。科室主任杨林也是几天之内苍老了许多。但是,听到他们最多的叮嘱就是:“咱不能害怕,要把病人安排好。”我明白,我们都明白,他们比我们更辛苦,因为他们要时刻想着科室管理还缺什么,要一遍遍地通过病房内的电话鼓励患者,要凝聚团队战斗力,还要为防护物资发愁。
其实,2月24日本是和男朋友订好的婚礼。但疫情发生后,我便没想能如期举行婚礼。参战了,就要和同事们一起战斗到底!一直犹豫该怎么和他说,孰不知,他先给我发微信说:“等你回来!我的英雄宝贝,不能陪你一起,是我的遗憾!我们心永远是一起的,婚礼什么时候都能办,但这个时候岗位最需要你,你不能走,你永远都是我的骄傲!”一席话,让我感动到哭。我不让他来找我,他却好几次跑到科室外面,隔着窗户,远远的看我一会儿,只为看我安好。每次我都催他赶快走,因为我怕下一秒就会哭出来……有这样支持并帮助自己的伴侣,真是一生幸事!
随着确诊病人、疑似病人越来越多,工作量越来越大,最初对业务不熟悉的我也能按照流程熟练完成各项工作了。但是,每天下班后耳朵都要疼几个小时,那是口罩和帽子勒过的后遗症。长时间的坚守和饮食上的不规律,我和同事都有些扛不住了,大家纷纷出现了咳嗽、发烧、感冒、腹泻、吐酸水胃病等症状。怎么办?忍!坚持!擦干眼泪接着上!我们肩上扛着使命,每天醒来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那勒出的脸上和鼻梁上的印记,那勒疼了的耳朵,那裂开口子的手面,那肿了的小腿,都是我们投身于伟大事业的见证。我们从未后悔选择这一行,很自豪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和全国的同行们一起打这场硬仗。
我只是个文学爱好者,让文字滋养心灵,不会修饰铺垫,只想用这些贴近人心的白话叙述着我们这段既艰辛又难忘的经历。
立春了,春是希望的春。
中国大地万众一心汇集起来的爱,比病毒蔓延的速度快多了。
抗疫必胜!我们终会沐着春风,嗅着花香,相挽着手,一起去感受这盎然春意,感受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
刘晓曼,女,涡阳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亳州文艺》发表作品多篇。
【个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