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长风破浪会有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
——评洪放的《追风》
孟繁华
上世纪70年代的最后两年,《人民文学》杂志分别在1978年1期发表了著名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1979年7期发表了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这两篇作品是那个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的象征和旗帜。《哥德巴赫猜想》引发了全国读者关注科学、关注科学家的巨大热情。陈景润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一时代的科学巨人和文化英雄。《乔厂长上任记》的发表,使乔光朴声名远播,他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英雄,他的大刀阔斧、刚正不阿的性格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因此小说有如一声惊雷,震荡在改革开放初始年代的中国。小说虽然引起过巨大争论,但是,历史的大趋势站在了蒋子龙和乔光朴一边。“改革文学”成为一股巨大的文学思潮写进了当代文学史。后来,蒋子龙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他当之无愧。《哥德巴赫猜想》和《乔厂长上任记》奠定了我们时代文学的基本主题。
洪放的《追风》是主题创作,但它与我们常见的主题创作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对某一方面成就的简单歌颂,不是应景的时文。在题材上,它既与科技有关,也与改革有关,它是一部反映一个省会城市科技创新、锐意改革的小说。在当下的国际语境中,我们深知“国之大者”的含义。所谓国之大者,就是思想认识的格局和高度,就是要眼观五洲风云,心怀国家民族命运,践行科学发展观,深谙什么是国家民族的最重要的利益。今天的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世界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中国在科技领域必须有自己的贡献才能获得国家的主体性和主动权。这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应尽的责任。因此,《追风》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前沿性。这与洪放对一座城市的熟悉、了解和洞悉有密切的关系。他说:“一直非常关注合肥的科技创新,对这方面的了解也比较多。合肥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我跑了有几十上百家,科技创新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我觉得,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就是追风。作为合肥作家,我有责任有义务来写这样的作品,全景式地反映合肥的科技创新,并且真正触及到城市的理念思想、文化品格,更加契合这个城市的发展,展望城市的未来。”当然,作者自己对作品说了什么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小说写了什么,或者写得怎么样。
《追风》是一部写群像的小说。小说塑造了包括市委书记唐铭,副市长杜光辉以及开发区主任,科学家,民营企业家等形象。既写了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困难、矛盾和冲突,也充分展示了一个省会城市敢于闯进科技创新时代洪流的大智大勇。作为一部主题创作的小说,《追风》也是采用歌颂性的写法,但作家注意人物的塑造和刻画。比如杜光辉,一个经济学家、京城社科院研究所的副所长,一到南州,首先遭遇的是一个汽车配件厂的锅炉爆炸事件,这个事件预示了人物即将进入旋涡和面对的困难环境。但小说又张弛有致,既写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比如对女儿可心的感情,也写到了他对烟火气生活的热爱。他对小食摊鸡汤的着迷,从一个方面表达了人物的平常心。小说甚至借鉴了通俗小说的写法,比如杜光辉与亚茹、田忆、孟春三个女性的关系,从一个方面写出了杜光辉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市委书记唐铭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领导,他的谈吐做派更像一个学院的教授,但他是一个敢作敢当的有文化的领导。另一方面,这是一部有格局有气象的小说。这个格局和气象和一个城市的气魄、抱负、理想有关。唐铭调到南州当书记时,省委领导下达的目标是:南州五年成为全省经济的龙头,十年在全国省会中成为排头兵。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个目标,也决定了小说的格局和气象有多大。南州终于打造成了世人瞩目的明星城市,一座以科技为支柱产业的“追风之城,未来之城”。南州市的英雄豪杰们的雄心壮志,可用一句诗来表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还值得肯定的是小说语言非常讲究,这一语言风格,与小说处理的群体非常契合:雅致、有激情。面对一个即将起飞的、以科技为中心崛起的城市,如果没有诗意,没有激情,小说就失败了。所幸的是,洪放很好地选择了语言的叙事风格,这也是小说成功的重要方面。
刘 琼:让生活上升为艺术
让生活上升为艺术
刘 琼
我要说两个问题。一是文学创作要将丰富火热的生活上升为艺术。二是如何让丰富火热的生活上升为艺术。不妨以《追风》为例,从这两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抓准现实中有价值有筋骨的题材
现实题材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实主义的冲击波不时来临,而且越来越强。文学创作几乎是高温度、零距离介入生活,对生活发言。
《追风》是一部现实题材小说,而且是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科技创新成为兴国之道、强国之道”,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为中心,立足自身优势,以人为本,致力优化产业结构,努力通过科技创新开创新的产业生面,创造新的发展辉煌。在社会实践方面,以合肥为代表的城市,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作出了有效探索和卓越贡献。直击当下,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和重要经验为创作题材,及时记录宏阔实践,分享经验,探索道路。体现了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敏感、敏锐,也体现了责任和使命。
合肥,古称庐州,文化底蕴深厚,区域位置重要,古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它作为省会城市,一直没有存在感。这种种原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是,经济体量大,城市特征不典型,交通条件不完备。而从近5年开始,合肥像明星一样,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这个明星城市的出场,是与科技岛、高新技术、GDP数值、宜居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等关键词连接在一起的。这个明星形象的重塑,不是靠刷流量,而是靠先进眼光和开阔视野,靠科学决策和创新创造,靠真抓实干和艰苦奋斗,靠奉献、牺牲和坚持。靠的是改革。改革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合肥乃至安徽近年的迅速崛起,也是新时代的突出现象,充分反映了科技创新、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成绩和成果是炫目、亮眼、令人艳羡的,但过程充满了挑战、悬念和曲折、艰辛,是一代人的担当、付出甚至牺牲。改革者要触动固有秩序,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要挑战守旧势力,要动一些人的奶酪,要防止各种各样的破坏力量甚至是恶势力。一句话,在一个古老的中部城市,改革者是提着脑袋搞改革、干工作。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这样的改革者和建设者,他们是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中的中流砥柱。
文学书写要表现历史的细枝末节,更要书写历史的筋骨。这种历史性的表现和典型表现,就是历史的筋骨。面对丰富壮阔的生活,文学不能无视,更不能无力。从这个角度,《追风》是有难度的写作,是在啃一块硬骨头。
要有能力提炼艺术形象,要有生动讲述故事的腔调
生活无论如何丰富精彩,也不等同于艺术。面对如此迫近的生活,如果不是用纪实的形式书写,用小说的形式描绘,如何书写?《追风》对于生活素材的提炼,一是表现为形象的塑造。它成功地塑造了城市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领导群体的形象。这些决策者的形象,既可以是新型的开放的领导,也可以是懒政者,既可以是改革者,也可以是谨小慎微者。这些不是对现实的想象,而是对生活的提炼和提升。善于以一个形象为切入点(杜光辉),从还原这样一个经济学家出身、用知识改造社会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小说以挂职副市长杜光辉为形象支点,辐射整个城市中高级领导者群体,包括书记、市长、退休的高级干部群体,以及实验区主任、无人机厂厂长等活跃在一线的干部等等。小说最精彩的地方是对于几大决定性的科学决策过程,真实、生动、细致。这些富有担当和富有魄力的艺术形象,有助于我们认识今天时代生活中的风云人物。小说站在历史的纵向层面,也站在现实的橫向层面,对新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行了客观、全面、发展的观察,把人放在具体的环境里书写,把事件放在历史里表现,环境典型,氛围真实,人物形象鲜明,是对真实时代生活的一次有难度的深度塑造。
李 舫:时代感与浪漫气息
时代感与浪漫气息
李 舫
《追风》是一部沉甸甸的充满新时代奋进精神、充满时代激情、充满浪漫气息、充满江南风情的优秀作品。
安徽历史上名人辈出。曹氏父子的建安文学。《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当然,安徽不仅有小说家,散文家也曾影响了整个清王朝。方苞、刘大櫆等为代表的桐城派,是清朝最重要的散文流派,以至于当时有人说“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前不久《觉醒年代》火爆出圈,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也是安徽人。我们熟悉的作家、剧作家,写出《天云山传奇》的鲁彦周也是安徽人。
洪放是一位创作力极其旺盛、创作状态极其丰盈的作家,是一位成熟的、颇具个人创作风格的作家,是一位时时挑战自己、奋力奔跑的作家。他一手小说,一手散文,左右手切换自如,都有着不凡的成就。读罢这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追风》,我们发现,洪放还是一位具有文化自觉、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有魄力的作家,这一次,他挑战自己不熟悉的科技创新领域,并将其植入自己熟悉的故土,这是第一部反映省会城市科技创新的作品。
先从名字入手,《追风》这个名字充满了时代感,追赶时代之风、世界之风、创新之风。“科技就是风,神游八极的风,驰然物外的风,改变现实的风,展望未来的风。”洪放这样写道。2016年,洪放从桐城来到合肥,正值合肥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时期。2018年,为创作报告文学《领跑者》,洪放一行人采访了经开区、高新区等多家科创企业,感受很多。后来形成的报告文学《领跑者》发在《人民文学》上。完成报告文学之后,意犹未尽的洪放又写出了这部沉甸甸的小说《追风》。
洪放的家乡在安徽省,在小说中他将这里作为小说的背景,虚构为江南省南州市,“淮右襟喉,江南唇齿”, 看得出来它是以合肥为蓝本创作的。《追风》以新时代为背景,抒写了人们通过科技创新,开掘科技产业、拓展科技衍生产业的奋斗,实现奋力奔跑的漫长而艰苦的创业史、创新史、奋斗史、振兴史。这部作品完整展现了作者对家乡、对土地、对科技的深厚情怀,全景再现了中国当代南方都市的巨大变革历程。
这部30多万字的长篇科技创新小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座城市在自身发展、科技创新以及项目投资引进等方面,所做出的决策与博弈。
《追风》讲述江南省省会城市南州新一任市委书记唐铭,将中科院经济所副所长杜光辉引入南州挂职常委、副市长。此后,市委书记唐铭和副市长杜光辉以科技创新作为南州发展主方向,引领南州经济大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智造之都,吸引优秀人才,促成一系列项目落地南州,如划拨中科大量子实验室用地、格力产业园用地、110亿元签约东方电子,解决南州安荣牌冰箱厂转型升级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一批热爱国家、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的科技创新群体形象,全景式展现南州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和城市发展,展现安徽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巨变和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
洪放在小说中用科技创新讲述了一个道理,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洪放塑造了中国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时代精神,也写出了南州经验,其实也是合肥经验,安徽经验,更写出了杜光辉这样一个性格情感丰满的人物。他是一个丰富、复杂的人,经济学家、实干人物、副所长、副市长、丈夫,总之是一位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文学作品着力书写领导干部、风云人物,但是其中优秀的、丰满的人物还不多,杜光辉这个人物可谓是成功的一个典范,洪放的文学探索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他对于领导干部的书写有着自己的观察,比如集体决策,比如领导干部之间微妙的关系,比如领导和秘书之间的关系。
洪放塑造了一批致力科技创新的人物群像,除市委书记唐铭和副市长杜光辉外,还有从美国归国无人机研发团队的蒋峰等三位科学家,开发区主任宗一林、东方电子的董事会成员……这些人物致力科技富国,创新强国。科技是国之利器,这些科技创新人才是我们真正的国之大者。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在这部作品中,看得出来,作家为了创作小说,深入走访合肥许多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校以及科研团队,扎根科技创新生活,获取了大量的一手素材,从而着力时代的风云人物的塑造,着眼科技创新故事的挖掘,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种扎实务实的创作风格让洪放的小说上接天际,下接地气。
新时代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洪放将时代精神植入小说创作,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地域特征,对于安徽风俗的描写,生活气息的描写,比如老鸡汤、六安瓜片,以及山山水水、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广场等等,非常有烟火气,有生活气,可读好读,引人入胜。
唐先田:《追风》中杜光辉形象的成功塑造
《追风》中杜光辉形象的成功塑造
唐先田
在《追风》这部科技创新长篇小说中,杜光辉的形象是塑造得较为丰满的,他虽然有过在南州只不过“挂职两年”、何必苦打苦熬的一闪念,虽然还有过离开南州回经济所当副所长、回北京陪女儿的打退堂鼓的想法,但这些都被他建设南州的执着崇高理想打消了,他在南州扎下了根。杜光辉这个形象有些什么特点呢?作家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这个人物的。
一是坚持亲历亲为的苦干精神、实践精神。杜光辉到南州的第一件事,是主动接待南州洗衣机厂四五十名技术人员的集体上访。他只知洗衣机厂曾是南州的明星企业,并不知道这个厂的现状,更不知道这些技术人员为什么要上访。但他信赖这些人,愿意和这些人接触,想知道他们的诉求。他主动接待上访的行为,打破了恐惧上访、对上访唯恐避之不及的怪圈,是他真挚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热情拥抱现实的内心表达。果然,融入现实后,立即有了收获,他不仅知道了洗衣机厂由明星企业滑落到产品积压卖不出去、车间不能开工、工人已半年多拿不到工资的严峻现实,还结识了年轻技术员齐航行,又由齐航行带领去拜访了须发皆白的老总工。老总工说:“我是搞技术的,搞了一辈子技术,我就认技术。当初,建设洗衣机厂,也是因为我们掌握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产品一下子就打开了销路,占领了市场。后来,外边的技术加强了,而我们对技术开发重视不够,加上企业搞得不像企业,像个机关,那哪行呢?”老总工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动了杜光辉。离开洗衣机厂时,又特意和齐航行互留了电话号码。尽管回到市机关后,市委秘书长李杰委婉地批评他下厂时没有先行说明备案,有违机关规矩;跟他一起去洗衣机厂的办事员小王,更是埋怨他不该留电话号码给齐航行,原因是担心“这些人,说不定会天天缠着您”,杜光辉还是很高兴,因为他从老总工那里得到了“技术”二字真经,这是极可宝贵的,小小的善意的批评和埋怨,和“技术”二字真经比较起来,真算不得一回事。也就是这“技术”真经二字,使他和洗衣机厂的员工们下定了让国内排前三的永力洗衣机厂兼并的决心,人家的技术就是先进嘛。而事后才知道,永力之所以先进,是他们曾悄悄地采用了南州洗衣机厂创新的某些技术,南州洗衣机厂因为缺乏知识产权观念,他们的技术发明技术革新项目,没有及时申请专利,结果永力拿去就用,减少了许多开发投资,也无须负什么法律责任。南州洗衣机厂虽然起死回生了,但“技术”二字和知识产权观念,还是给洗衣机厂以深刻教训,也给杜光辉上了一堂深刻的课。杜光辉在办这件大事的过程中,有两处非常精彩,一是他在会见东方电子董事长高大为时,知道他是农民出身,早期只是在镇里办电子元件厂,但他尊重科技,果断地引进了清华大学的5位博士,并采纳了博士们的创新建议,元件厂一下子发展成为亚洲第一的东方电子厂。这使他切实地感到,只要坚持尊重人才,只要坚持科技创新,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二是他知道东方电子的所在地滨海市的市委书记,曾是他老岳父的部下,老岳父是个在副部级岗位工作了20多年的老干部,很有威望,他如能向部下说一声,工作进程中的难度,就会小许多,而且并不存在违规之类的事。杜光辉也知道,老岳父原则性很强,从不向部下“打招呼”,但他喜欢杜光辉,又不是私事,若请老泰山出个面,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思虑再三,杜光辉还是尊重老人家的原则,终于只字未提。有了引进东方电子的大手笔和成功经验,后来的引进存储芯片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是彻底地放下了知识分子的架子,和周围的同事们建立了十分亲和的人际关系,很有人格魅力。很多知识分子有自我痼疾,那就是喜欢翘尾巴、端架子,因为自己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唯我独尊、瞧不起别人,结果是专业知识得不到认可和发挥应用,自己反而被冷落抛弃。杜光辉算得上是个大知识分子了,但他抛掉了某些知识分子的痼疾,到南州后,真正地和各色人等打成了一片,他到城隍庙吃小吃喝鸡汤,和老板谈笑风生,他出门散步,和玩沙雕的小朋友问这问那,更不用说他去科技大学和蒯老校长等科学家座谈、去科学岛和李敬等老同学聚会时的谦逊、诚恳了,他来机关虽时间不长,但与同事们都亲如一家,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杜光辉从抽屉里拿出一条自己从北京带过来的中南海烟,撕开来,给另外两个小伙子一人一包,其余的都给了简主任。”这个细节很生活化,也很人性化,杜光辉的举动,可视为有意为之,也可视为随意为之,极好地表达了他性格中富有亲和力的一面,而这一面恰恰是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大知识分子所缺少的,别小看了杜光辉性格中的这一面,也别小看了那条中南海香烟中所包含的人性化内容,在和同事们的日常交往中,杜光辉或许还会有许多类似的表现,只不过小说没有一一写出,也正是这一切使他在南州有凝聚力,为他在南州的有所作为,打下了有力的基础。杜光辉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小说里特意写了他曾有三年任职县委书记的经历,可能就是那三年的历练,教他这么做吧,现实生活中,靠单打独斗而成功的例子是极少的。
三是感情生活的大方磊落优雅。小说并不因为要将杜光辉塑造成为一位成功的人物,就避免写他的感情生活,而是将他的感情生活写得起伏跌宕、别具一格。早在南州科技大学上学时,他就和他的同学田忆爱得真挚纯洁,他俩虽不在一个班,但田忆的天真优雅深深地让他迷恋,田忆每天上自习时在图书馆为他占座位更是深深地打动了他,大学图书馆座位有限,又是阅读、复课的最佳所在,能占一席,是颇费功夫的呀!他们还一起徜徉于校园,一起畅谈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在一起听交响乐《梁祝》时,一个呼“梁兄”,一个呼“英台”,那种甜蜜美好浪漫,令杜光辉刻骨难忘,不幸的是,田忆因车祸过早地离世,她的学业尚未完成,他们更没有结婚,这也就是杜光辉和茹亚结婚后,还在梦中呼唤田忆名字的原因。茹亚非但不能理解杜光辉心灵深处的创伤情愫,十几年来,还常以此来刺激嘲讽杜光辉,杜光辉虽然从不作任何解释,两人内心的隔膜,却渐渐地加深了,加上他全身心投入南州的事业,这也引起茹亚的误解和非议,这样,他们的婚姻只能渐趋淡化,以致双方没有任何留恋地走向了离婚。婚姻的破裂,当然是不幸的,杜光辉和茹亚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可心,家庭的解体,对尚未成年的可心肯定有伤害,但在作家笔下,虽然也提到茹亚可能有新的男友,但用的是极隐晦的笔法,将婚姻的破裂写得很平静,绝无什么难堪的场面,正是在这平静中,表达了当事人对他们自我婚姻状况的了解,也符合杜光辉的人格品性和茹亚的家庭出身教养。对杜光辉和孟春的感情生活,小说写得极为高雅纯美,杜光辉在南州一见孟春,就觉得她长相和田忆非常相像,在孟春的丈夫蒋峰去世后,才知道孟春就是田忆的妹妹,只不过是一人跟父亲姓,一个跟母亲姓,由于人品性格相投,人生理想和生活志趣,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两人的感情很快就走近了,二人相爱已是公开的事实。但小说并不因为他们是单身男女,也不因为市委书记唐铭支持他们的爱情,就放开笔墨,任意想象、信马由缰地挥洒开来,而是双方自觉自尊地以男女朋友的身份相交相处。作家如此节制他的思维,当然是为了将杜光辉和孟春之间的美好爱情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它的另一作用则是对某些小说中性泛滥描写的有力遏制。作者的这一苦心,是会得到读者认同、尊重的。
杜光辉的形象塑造,为学者如何转变为政府官员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随着党政官员的高学历化,杜光辉这个文学形象的出现,具有可贵的现实意义。
来源:《文艺报》202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