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3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的话
文学是时代的“底稿”,是历史的见证。广大作家应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历史、山河、文化之美和时代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学皖军”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书写一方沃土上历史和生活的变迁。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安徽日报》推出“‘皖军方阵’抒写新时代”专题巡礼,呈现江淮儿女创造历史进程中的妙笔书写、艺术创造,展现各地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奋斗壮志、创造伟力、发展成果。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合柴1972文创园区 解光文 摄
作品欣赏
声谷智梦
洪放
一
站在中国声谷研发大楼的落地长窗前,祁东风感慨万千。这一大片十年前还是丘岗起伏长满杂草的土地,现在到处都是拔节成长的科创企业。他仿佛能看见:那些怀揣梦想、充满激情的科创人才,正从五湖四海踏浪而来;而在他们的奋斗与实干之后,无数洋溢着智慧、紧贴着生活与时代的科创产品,正不断地走向世界。
中国声谷,已经成了中国智造的一个代名词。
中国声谷,也已经成了合肥这个科学之都最充满神奇与梦幻色彩、最具力量与未来的翅膀。
既是翅膀,就必定会御风飞翔。十年前,当祁东风刚从外地回到安徽,当他从科大讯飞投资那个当时已稍嫌狭小的格局中走出来,他和当时的省市部门一起,踏上了合肥高新区这片土地。他要在这里实现一个梦——智造之梦!他要让合肥强大的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他要让这片土地,成为智能产业的策源地、智能产品的诞生地、智能技术的起飞地。
没有钱,科大讯飞和省及合肥市伸出了投资之手。没有人,祁东风用真诚和产业的美好前景呼唤来了一批同行者。终于,2015年底,中国声谷的研发大楼落成,第一批企业入驻。与此同时,“中国声谷”这响亮的四个字,正式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名称。
高岸为谷。谷,就是深邃,就是尽情吸纳,就是虚怀开放。中国声谷赶上了省部共建的大好时代。祁东风给声谷明确定位为:平台。是的,就是涵养多样生态的平台!它是众多科技人才的研发平台,是大量科创企业的试验平台,是产业化科创产品的营销平台,是智能产业流动与发展的实践平台。
“作为平台,我们做得最多的事就是为科创企业服务。没有企业,这谷就是空谷。”祁东风既相信栽得梧桐树就能引来凤凰,同时更相信必须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更多的凤凰。“凤凰”们一头一头地来“栖”,从华米科技到寒武纪,从推想到全色光显……“我们靠的就是坚持科技创新,立足人工智能,搭好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发展!”祁东风如此概括近十年的中国声谷发展历程,“部省联动的资源调度机制和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这两大创新法定的叠加作用,孕育、培植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在安徽的发展壮大!”
当初,中国声谷对未来十年也曾有过规划,目标是千亿产业。如今,让祁东风感到欣慰的是:整个声谷,已经形成了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企业总数已超过一千家,产业年产值已达到一千四百亿元,而且一批独角兽企业开始诞生。万马奔腾,竞势而上。看似平静的声谷,不断涌动着澎湃的智能产业大潮。
“邓稼先是我的偶像!”作为怀宁人,祁东风对老乡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崇敬,或许是他这些年一直坚持科技报国的动力所在。他同样也将这种动力,传递给了中国声谷的每一家企业。他一有空闲,总爱到科创企业去走走、看看。作为世界顶级的人工智能研发基地,他要让它每一天都是新的,“特别是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思维和新的发展!”
二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一场雪的盛会,又是一场高科技的盛会。早在半年前,位处中国声谷的科创企业全色光显,就荣幸地被选中,作为冬奥会世界最长跳台滑雪赛道“雪如意”之下的巨大的“雪屏幕”项目承担者。
巨大,确实是巨大!这将是一块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大屏幕。它展开面积达一千一百平方米,能够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场画轴相媲美,只不过它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2008奥运会开场画轴使用的是四万多颗LED屏。而这次冬奥会的雪屏幕,则要利用激光投影技术,在上千平方的白雪上播放各种精彩视频。
全色光显的研发者们接下了这活儿。他们知道,这是一件为国争光的事情,也是自身产业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为此,他们提前三个月就进入了冬奥场地,每天在“雪如意”下反复实验。全色光显的董事长许立新教授,既为此光荣,又感到压力很大。
两台超高亮度高清激光投影机,被安置在垂直高度三十米的箱体机房中。考虑到激光长时间照射的强度、温度,以及雪的熔点,团队一次次开机、关机,不断寻找最佳光感结合点。而激光从箱体投射后,需要有四十五米长的投射距离,如何使投影在如此长距离的投射后还能做到清晰、不偏差?何况雪地并不像LED屏,雪地是一个复杂的表面,对光线既有发散又有吸收、渗透。团队为此不断改进工艺,从拓扑结构安排入手,抑制散斑,推进光源均匀、高亮。
冬奥会开幕式上,“雪屏幕”惊艳全球。巨大的屏幕,尤其是绚丽真实的色彩,让人惊叹。许立新也为此兴奋,这绚丽真实的色彩,其实就凝聚了全色光显这几年来最先进的技术与心血。
“雪屏幕”用纯激光作为显示光源,它所显示的自然界色彩,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在此之前,普通的超高清电视所能显示的色彩,只有自然界色彩的百分之四十。这是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光源散斑抑制技术,“所现即所见”,许立新如此总结。但事实上,全色光显技术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日常所见。这所谓的所现,更加真实、明亮和接近大自然的核心。
在中国声谷,像全色光显团队一样,一千多家公司,每天,都在创造着这梦幻;每一刻,都在书写着神奇。它们每年创造的专利就有上千项。从中国声谷走出的高科技人工智能产品,已经有数百种。它们就像夏夜的萤火虫,用美丽和梦想,照亮了人类前行的征程。
冬奥会结束后一个月,全色光显和中国科大以及中国声谷收到了奥组委的感谢信。信中说:因为全色光显高亮激光投影技术的应用,冬奥会“雪屏幕”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使这届冬奥会不仅仅成为了一届精彩的高水平运动会,也成了高科技助力奥运的盛会。
中国声谷人工智能智造的舞台也因此更加广阔了。
三
一款小小的手环,激起了人工智能穿戴领域的世界性浪潮。而在这浪潮之中,就有一朵令全球瞩目的浪花,那便是处在中国声谷的华米科技。
对于创业者来说,所有的道路都是崭新的。当华米科技的老总黄汪遇到小米的雷军,一条全新的、注定会开拓成大道的路由此展开。雷军说:“把所有的东西都抛下来,已有的业务要么转掉,要么交给别人做,你和我一起干一件大事!”要知道当时黄汪公司所开发的投影电脑刚刚获得了国际平板电脑创新大奖,在这一领域,他们也已经积累了数年的市场与人脉。真的都抛下吗?黄汪不得不深入思考。最终,他决定抛下。他的血液里,与生俱来的就是创新的因子。
于是,声谷有了华米科技。
这一年,华米科技的近百名科研人员,专心地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华米手环。八月,标价七十九元的第一款智能穿戴手环正式上市。至十一月,销售量即突破一百万。两年后,华米穿戴的出货量跃升全球第一,其中小米手环2的销售总量近三千二百万台。
一个野性生长的独角兽企业由此在中国声谷横空而出!
而这野性生长之中,处处凝聚的是科技,是专业,是强大的销售渠道,是超强的产品控制能力,更是中国声谷所给予的良好平台。
“这是一个坚持长期主义的时代!”黄汪坚持的就是对智能穿戴行业的长期关注,就是持续的研发与创新。在华米内部,对于创新,不仅有强大的保障机制,还有更让科研人员感到心安的容错机制。有一次,华米的研发人员因为对市场的误判,导致花费数百万资金研发出来的新产品还没来得及走向市场,就已经被市场上同类产品击败。公司包容了研发者,由此也进一步激发研发者的创新活力。即使在疫情期间,华米的研发投入也一直在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长。“长期主义的时代,更需要持续的产品创新。”华米如今已建设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与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钟南山团队以及中国田径协会合作,建立了三个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华米科技的春天已经到来,中国声谷的春天也已经到来。中国声谷给包括华米科技在内的一大批科创型企业,甚至独角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众多的科创型企业进入声谷后,声谷管理层注意到了一个问题:科创实验产品的制造。以前,企业要远赴外地请工厂加工制造,费时又费力,而且也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修正。于是,声谷开始筹资,建起了另一个更大的平台:智能制造平台。就在声谷之中,一座现代化的智能制造工厂应运而生,企业的实验产品可以直接在此生产。现在,中国声谷制造中心已辐射园区近四百家企业,下线产品近五百万套,彻底解决了声谷内企业“南下北上”的制造难题,成为中国声谷推进“AI+制造”、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先驱试点。
短短十年,中国声谷高举人工智能研发与制造的大旗,走向广阔的全球市场和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就在当年疫情刚刚暴发时,中国声谷内的东超科技就推出了基于新型显示技术“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的自助挂号机,为医院和患者提供了极大方便。此后,该技术又被开发应用到电梯按钮、智能车载和信息安全等众多场景。由推想科技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也及时助力“科技抗疫”,针对新冠肺炎的主要特征,推出了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一年前,这一诊断技术已获得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市场认证,正为人类的健康幸福贡献着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
洪放,中国作协会员,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合肥市作协主席。现为合肥市文研所所长。洪放文学工作室领衔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秘书长》《百花井》《追风》等12部,散文集2部。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转载。收入《2015中国年度小说(中篇卷)》《2016中国好小说》等。曾获第二届、第三届安徽社科文艺出版奖(文学类)、鲁彦周文学奖提名奖、《安徽文学》奖、《广西文学》奖、《红豆》文学奖、首届浩然文学奖一等奖等。其作品评论见于《文艺报》《南方文坛》《文学报》等。
作品欣赏
建设者,与大地垂直的抒写
许敏
在庐州,我触摸到
一根根古“巢国”青铜质地的骨头
泼洒的金黄——
从园林城,到科技城
再到国家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
初心展翅,天
已为鹰的翅膀
腾出无垠的空旷
泥土的浪,起伏在
赭色掌纹里
翻卷绿色、航空与金融的壮丽波涛
心,在弯曲的胸针下
跳动。一枚党徽
给了你砸碎锁链
并重建世界的铁锤
新的起跑线——蓬勃,耀眼
比阳光下的犁铧
更雀跃。向外迸溅
并向内涌聚
机器轰鸣
喷吐庞杂生活里的珍稀金属
勇健,高邈。与云端强者对视
与嘹亮的心语对接
在庐州,我向
与大地垂直的抒写
致敬。向那些握有信念的根
和一次次的盘旋飞升致敬,向所有明亮的
温暖的、炽热的、可依靠的
生长力量
致敬
也向那些籍籍无名的道路
致敬;向那根纤细的
芦苇,致敬。
在小草和朝阳之间
一定有沸腾的血
盘旋而上
恒久地燃烧
将庐州城的未来照亮
作者简介
许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诗歌分会副会长,安徽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有作品入选《中国新诗百年大系·安徽卷》《星星50年诗选》等多种选本。获第二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九月诗歌奖主奖等奖项。
作品欣赏
“见龙在田”,一条路的前世今生
施维奇
凝固与生长,一起呈现在金寨路高架南延沸腾的工地上,它们彼此交织,将这条合肥南北大动脉,塑造得更加绵延、更有力量。随处可见吊在半空谨慎移动的建材,挖孔机,大象般的墩柱,装着黄沙、水泥和石子隆隆旋转的搅拌机。施工的场地种满钢筋,就像苞谷一样密实……
每一次凝固,都是追求坚实;每一寸生长,都夯实着这座城市的骨骼。
历史上的金寨路是合肥文化闸口,古为京广驿道。它的起点在三孝口北边的“老”安徽省博物馆,原是老县衙,旧时四乡八邻走旱路,里程从这里起算。如二里街、三里庵、五里井、北二十铺、南七里站,合肥诸多老地名也据此而来。
曾经,这是一条手推车道,道中嵌铺两排红条石,其余路面是碎砖鹅卵石,宽仅三五米。建国之初,这一段金寨路,全长一公里多点儿,是合安公路的起点,也是合肥通往外地的重要道路。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郊新建许多工厂,金寨路随之从芜湖路口南扩到南七铁路道口。至九十年代末,城区大规模南拓,金寨路穿过明珠广场,纵贯上派镇,一直延伸到合铜公路入口处,全路总长超过22公里,已是建路之初20多倍!
时代疾进,车行如蚁,车轮下滞塞着无奈与焦虑,催生一道新的彩虹——金寨路高架飞腾而起,与合肥老城区连在一起,雄跨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区和桃花工业园区,又如凤凰展翅,直扑宽阔的肥西县域腹地。那是合肥的第一条高架,是又一座建设里程碑。
一条路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新合肥的雏形在这里孕育,朝向未来大湖名城的壮丽梦想从这里启程。
谁持彩练当空舞?如大鹏,如巨龙,路从这座城市腾空而起。长江西路高架、裕溪路高架、马鞍山路高架、合作化路高架、徽州大道高架、铜陵路高架、阜阳路高架、包河大道高架,路的翅膀扇动气势惊人,扶摇开合,畅通血脉,聚合“内力”。金寨路高架再次迎来快速化改造,方兴大道高架也在如火如荼建设。十龙腾飞,织就近百公里空中快速通道,令人生出新的现代化城市“大路通天”的喟叹。
“疫情和病毒无法羁绊健行的脚步。”站在雄阔的箱梁上,负责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人挥汗如雨。就在一年多前,总是“肠梗阻”的二环路开始畅通,地铁风驰电掣。从南到北,从西往东,经二环路快速转换,立体交通四通八达,合肥由此“跑得更快”了。
道路是有记忆的。一条路如涓涓细流,没有在大地走失,在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大时代流成大江大河,一定被赋予了地域个性禀赋和坚韧发展意志。在我心中,合肥的金寨路就是如此,它生长的年轮一圈一圈,是那样鲜活具体。怀揣梦想的奋斗者们,在不同的年代里与它相遇,一代代合肥人用坚韧和努力,不断打开自己,一路展开的是每一代人幼时都难以想象的宏图长卷。
城市是依附道路而生长着的。华灯竞放,金寨路高架上车来车往,车灯闪烁,与远处工地的灯光缠绵交织,好一个璀璨光明世界。看着这美丽的弧光,我倍感欣慰,从“老省博”开始,到三孝口的科教书店、七桂塘的光明电影院、迴龙桥的九州大厦、三面环水的稻香楼……七十多年时间里,文化底蕴没变,生发新的风景。游目骋怀,城市更大,品类更盛。这条路的文化味儿历久弥新,这座城的文化积淀更加醇厚。
仲夏夜的风凉爽宜人,金寨路南延工程弧光闪烁、拔节生长,点点星火照亮工人额上的汗水,还在蝶变的城市,在“大路通天”中,驶向更茂美、温馨、和谐的未来!
作者简介
施维奇,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安徽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三月的乡村》《寒蝉》《春绿秋黄》等,出版有散文集《月是故乡明》(安徽文艺出版社)及长篇报告文学《托起彩虹的人们》(合著)。
作品欣赏
合肥的“烟火”
刘政屏
傍晚,到中市街(原来的中菜市)、淮河路、撮造山巷闲转一圈。华灯初上,人气渐起,到处是年轻的面庞,让人感觉到一种勃然的生机和诱人的“烟火”。
我说的“烟火”自然是烟火气。那种市井的、有温度的气息,氤氲在各种形式的早点摊里,在琳琅满目的菜场里,在夜晚的小吃摊和饮品店里,当然也在每一个家庭香气四溢的厨房里。合肥的“烟火”,在新城区一般偏于菜场、小吃摊和各家各户的厨房,而老城“烟火”几乎散布在城区的各个角落。如果你有时间在老城区走走看看,会有更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烟火气需要时间的小火慢炖,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沿袭呵护。有时候人们说某个地方没有人气,说的就是缺乏烟火气。一些显得破旧的街巷花费重金翻修改造后,变得行人寥寥,大家就说人气没了。“烟火气”这东西聚拢起来不容易,没准会在旦夕之间丧失殆尽。所以,老城区的街巷和小区虽然大多都历经风雨,变得老旧,但轻易动不得,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不少。
近些年来,合肥老城区街巷和小区的改造,摒弃了那种大拆大建的简单粗暴做法,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和施工,出现了不少成功案例,最突出的地方,不是焕然一新,而是烟火气依然,甚至超过了以往。
某天,我在庐江路上骑行,忽然发现路边多了一些很有格调的花坛,多品种花草有机混搭,与之浑然一体颇有创意的金属小品,无不显示出品位和用心。最让人称许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间形成的错落有致的高低平台,可坐、可靠,让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让自己从一个行者变成一个从容的旁观者,看车辆和行人来来去去,安静而顺畅。这对于那些老者,那些私语者,那些手机的倾听者,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而自然舒适,不正是一座城市最让人称道的生活体验吗?
有人会说,所谓“烟火”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吃,有很多人经营着各色小吃,有更多的人围拢过去,品尝、分享,美食支撑着市井的喧闹和烟火气。
我曾经见识过淮河路北侧撮造山巷夜市美食的粗犷和热烈,看到它被升级改造的时候,免不得有些担忧,在硬件的高大上与烟火气之间,老百姓更看中后者,鲜亮的外表永远不如熙攘闹腾的氛围能击中百姓的喜好,带来真切而极富魅力的人间欢欣。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似乎什么都没变,而实际上到处都有改变,有细节、有风格的一条全新的撮造山巷,我发现所谓用心和匠心,不仅在于工程质量优不优、外观设计“潮”不“潮”,关键还在于商家和市民们是否认可,有人开张迎客,有人趋之若鹜,那么人气和烟火气,都不在话下。
当商业特别是餐饮小吃业聚拢着老城烟火气的时候,大多数普通市民更在意生活质量和便捷程度。合肥这些年一直在进行老旧小区和后街小巷升级改造,就是想做好这件事。
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是重点,相关网点的优化改造同样不容忽视,否则就会失去生活的便利与悠闲,那种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大而全的商超模式,远没有家门口小门小脸的便利店来得亲切实惠。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的变化和调整,临街的早点店和快餐店越来越多,在老城工作和生活的人们舒适度提高了很多。
老城里充满了老旧的房屋,改造之后依然如此。但环境的变化,让老旧的建筑成为一种特色甚至风景,支撑起风景的,是那袅袅升起、绵绵不断的生活的气息。我想,这样的气息汇集在一起,应该就是能够滋养人、留住人的“烟火”合肥吧。
作者简介
刘政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副会长,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纪实作品《就这样,我们赢了!》,散文随笔集《倾听合肥》《享受合肥方言》《就这么简单》《一包书的分量》《撮造山巷上空的月亮》等。其中《就这样,我们赢了!》繁体字本2014年在台湾出版。编著作品集《阅读合肥》《五虎出列》《以书的名义聚会》(4种)、“合肥文字”系列丛书(4种,包括《合肥的小街小巷》)、《傅雷:我爱一切的才华》(入选2020年多省市暑假阅读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