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8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关破矿山转型的蝶变之歌
——浅析周宗雄长篇小说《花落花开》
朱永宽
周宗雄是一位矿工出身的作家,在井下工作了十几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矿山情结是很深的。过去写诗歌,散文等作品,笔触始终落在矿山和情同手足的矿工身上。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报刊发表过大量矿山题材的诗作;现在他写小说,他的创作依然没有离开矿山,他的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花落花开》就是一部矿山题材的长篇小说。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优秀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之所以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就是因为作家通过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凡是扎根于生活、扎根于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帮助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前进的,就是人民的文学。《花落花开》是一部根植于矿山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在关破矿山面临转型时期,全员下岗转岗,矿工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被严酷的现实打破,这些长年累月劳作在千米井下的矿工们一下子堕入不知所措的窘境,于是乎惊恐、迷惘、叹息整日萦绕在他们的心头。然而,生活不会停止。残酷的现实逼迫矿工们在经历阵痛之后,必须重新振作起来,去续写人生新的篇章。《花落花开》通过一系列发生在身边的跌宕起伏的故事,为我们演绎和记录了矿山转型时期矿工这个特殊群体面临的困境,以及在自我救赎中寻找生活出路的过程,体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和底层意识,是一曲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的赞歌。
我们知道,一座矿山的生命在于它必须拥有可以开采的矿石,矿石开采完了,矿山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这是不以人们意志这转移的客观规律。本世纪之交,许多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资源减少企业转型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于是乎矿山关破、职工下岗。
《花落花开》讲述了世纪之初矿山下岗工人再创业的故事。这是一个许多作家不愿触及的重大题材,周宗雄迎难而上,用犀利的笔墨记叙下岗职工在困境中的挣扎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满腔热情地讴歌了矿山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再创业的过程。
矿山关破,成千上万的职工下岗转岗。矿山关破了,失去工作的矿工们该怎么办?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巨大的疼痛直接落在下岗职工的身上,失去经济来源,立马生活上就面临困窘,这是抹不掉的现实。这些工作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在矿山关破前,为了开采矿石,他们每天上井下井,整日忙碌在矿山,凭自己的力气干活。虽然工资微薄,但家庭生活无忧。然而,几乎在一夜之间,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铁饭碗被打碎了,被迫失去了劳动的权力。虽然企业对下岗工人发放生活费,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一有风吹草动,生活便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同时,矿工们长期处在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突然一下子直接面对瞬息万变五光十色的社会,思想上行动上便显得无所适从,该干的事不能干,不该干的事还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们本来就不属于商海,然而不得不沉浮于商海。
平静生活的打破,一开始谁也接受不了。但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下岗工人们还是不情愿地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他们知道:“争吵是无益的,甩一块石头,是打不到天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他们在发了一通牢骚、吐出心中的郁闷之后,没有人争吵和纠缠,没有人做出过激的行动,大家平和地茫然地四处散去。”《花落花开》始终把笔触落在纯朴得像一块矿石一样下岗了的矿工们身上,体现了作家悲悯情怀和同情之心;同时,作者以敏锐的目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世纪交替之际,关破矿山下岗职工真实的生活镜像。不仅叙述了下岗职工面对现实的困顿,家庭幸福飞逝的惆怅,作家又用厚重的笔触展示了下岗工人面对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和放手一搏的广阔空间。
作家站在下岗职工的立场上,深入剖析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现象,记叙下岗职工如何面临逆境昂扬奋起,最终使自己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对社会发声,对人生表态,下岗工人们坚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全靠我们自己”。笔者以为,这已经不只是人生态度一般意义上的宣言,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观的取向。
当前,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观念在刷新。矿山关破、职工下岗同样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一个阶段,同样需要我们去感知认识,并以文学的手段真实反映。我们说,每一位作家都渴望讲叙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渴望描绘自己眼中的现实,每一个作家都有对这样写作难度的体察,这不仅仅在于勾描下岗职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难,还在于描绘整个变动的社会之难。作者有着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的自身的审美取向,凭着强烈的责任感,为关破矿山和下岗工人们奔走、呼号、呐喊,并以他个人丰富的想象和意志演绎他们的命运。笔者认为这与作家在矿山工作生活五十多年,对矿山的一草一木充满深厚的感情有关,他的这种矿工情结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小说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作家所熟悉的,作品描写对象的生活事件或者生活现象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花落花开》中的故事,是作家自己生活中摄取的原始材料,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并经过去伪存真提炼加工而成的。
《花落花开》是迄今为止,是描写资源性矿山转型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而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先河。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作为文学中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小说,也必然离不开人。塑造好典型环境下的人物,是小说成功的重要一环。
毋庸讳言,矿山关破、职工下岗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所说的矿山关破企业转型,说到底就是利益的重新调整,而在调整的过程中,背负重轭的往往是广大下岗职工。客观地说,命运这样对他们是不公的。这是一段不可抹杀的历史,诸多活生生的生命,以及他们所遭遇的辛酸和苦难,必须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重新赋予他们的尊严和价值。
《花落花开》中塑造了一群下岗工人的形象。主要人物有林海棠、张岚、赵英杰、李菁、杜晓梅等,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又是一群不甘沉沦的人,在厄运压来的时候,不是束手就擒,而是在痛苦之中重建信心,成为社会建设的贡献者。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跃然纸上,让人唏嘘,难以忘怀。
可以说《花落花开》在人物塑造上下足了功夫,作者避免了人物塑造中往往落入“高、大、上”的窠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征。林海棠、张岚、李菁、杜晓梅四人是从小相识的朋友,都住在小平房里,平时以姐妹相称。林海棠年纪最大,她是充满正能量的化身,也是下岗工人中迈向成功的代表。她原是一名电焊工,是电焊班班长,共产党员,她的班在工区一直是矿山和市里的模范班。因其工作努力,多次被评为矿山生产标兵和市劳动模范。她是杜晓梅、张岚、李菁等姐妹的大姐,主心骨。后又一同下岗,为了生活她们不得不走到一起,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然而,生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林海棠牵头办起“下岗女工小吃店”遭到同是下岗职工王利民唆使一帮小混混捣乱破坏,警察调查取证后王利民即将受到法律的惩处时,林海棠却出人意料地以德报怨,要求法庭从轻处罚或者免于处罚。林海棠的宽容大度,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审判结束时,媒体采访林海棠时,她说:王利民是一名下岗工人,虽然一时糊涂犯了法,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净化,自我改造的。同时他拖儿带女的,不能把他一棍子打死,自己正是抱着这个态度来为王利民求情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视到,林海棠心灵的高洁。
下岗女工张岚是贯穿小说自始至终的主人公,也是作家着墨最多的角色。她出身在干部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面对下岗,她不像别人那样激动。而是静静地听别人说,从来不插嘴,也不往深处想。她一点儿也不相信,这么个大的矿会倒闭。然而,当这些东西真的无情地到来的时候,她还是有些茫然,手足无措,就像孩子突然一下子失去了爹娘。无奈之下,张岚与林海棠她们下岗的姐妹们一起办起小吃店。由于男朋友高飞的思想狭隘,在她下岗后决然与她分了手。下岗、失恋和创业遭受挫折的重重打击并没有让张岚消沉,她谢绝了父亲找关系,走后门。她对林海棠等姐妹们说,只要我们的双脚还站在这片土地上,就要在青铜山下生活下去,我相信要不了几年,我们会各自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她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私企,从而走向了成功。张岚这种叛逆和自信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矿山关破,大浪淘沙。有成功者当然也有失败者。李菁就是一位悲剧人物。纵观李菁短暂的一生,她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她的父亲是一名矿山工人,在一次矿难中因公牺牲,母亲做小工抬大土,她顶替父亲招工成了一名矿山工人,与母亲相依为命,小小年纪就尝遍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矿山关破李菁下岗后,男朋友与她分手,林海棠邀请她与姐妹们办了“下岗女工小吃店”又遭受失败,母亲病重,亟需一笔巨款医治,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下,她只好去江南市表姐处打工,后来为了挣大钱,不得已混迹于歌舞厅,陪唱歌、陪跳舞。在她用血泪挣足了为母亲医病的二十五万元钱回到家后,才得知相依为命的母亲已经去世。母亲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当这根稻草断了之后,她的一切希望都已经破灭,也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愤而自杀身亡。李菁之死,不仅暴露出她内心的脆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严酷的现实。
赵英杰是小说中的传奇人物,他由一名统计员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又带有戏剧性。赵英杰从小父母双亡,是叔叔婶婶把他拉扯大,后来叔叔不幸在井下牺牲,矿里给了一名宝贵的顶职指标,婶婶没有给自己的女儿,却出人意料地给了他,使他成了生产科的统计员。青铜山矿业集团公司为了经济的多元化,拟上市发行股票,虽然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职工们对股票认知少,没几人愿意花钱购买“几张不能兑现的纸儿”。赵英杰却乐此不疲,四处借钱买了大量的原始股。他的依据是瞟着头头们,“头头们都买了,我怕什么,跟着头头们走,不会吃亏的”,他因此欠了一屁股债。然而,股票何时能上市却是个未知数,漫长的等待,使他对债主的承诺无法兑现,整日里讨债的人一拨接一拨,班没法上,妻子也和他离了婚。就在赵英杰走投无路时,传来了股票上市的消息,赵英杰一夜之间成了千万富翁。在股市赚到了第一桶金后,赵英杰没有金盆洗手,而是办起了电脑公司,后又开办了房地产开发公司,把自己的蛋糕越做越大,成了青铜山市企业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虽然《花落花开》中的各类人物都生活在他们自身的局限里,但落到实处,是日常化、琐碎化和世俗化的日常之境,人物命运的转换犹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各种矛盾冲突虽悲喜参互,否泰交织,底色也堪称悲凉,却蕴含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张一凱系张岚的父亲,原青铜山矿矿长,退休前,不仅是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还是一位廉洁的领导干部。在职时,他不给别人送礼,也憎恨别人给他送礼。当他的女儿下岗后,在老伴的捣鼓下,为了给女儿谋一份工作,他不得已放下了尊严,给别人送礼,真应验了那句“人到弯腰处,不得不弯腰”的口头禅。当他疏通好关系后,获知女儿已经在赵英杰的公司里工作,他又觉得私营企业不可靠,极力反对,后在女儿的坚持下,不得不同意;再后来,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传统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这种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更显得张一凯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使得他的个性鲜明生动起来。正是这些因素合理而巧妙的植入,不仅使得《花落花开》的深度、厚度与意味得到较大的强化,从而保证了《花落花开》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正如在首发式上许春樵先生所说的那样:“《花落花开》体现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度把握与深刻认识。”
《花落花开》对现实无情地揭露也好,还是鞭辟入里的批判也罢,我以为骨子里却是一曲关破矿山转型的蝶变之歌。同时,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作家有意识地串连了一条红线,这条红线上连缀着一颗颗金光闪闪的良善之心。
上善若水,良善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拥有良善之心的人,行良心之事,做善良之人,给世间以光亮,给他人以温暖。杰夫·贝佐斯曾说:“善良比聪明更难,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的确,人性的善良,就好比道德大厦里的根基,美德如果站不住脚,其他的都会跟着坍塌。《花落花开》中的主人公以良善之心对人,即使面临逆境,仍然坚守着人性里最起码的善良,恪守着做人的底线。
林海棠、李菁、张岚、杜晓梅不是亲姐妹却胜似亲姐妹。林海棠对李菁、张岚等的关爱,可谓倾心倾力,无微不至。林海棠一颗火热心肠,无私帮助下岗的姐妹;在听说李菁浪迹于江南市歌舞厅后,她两天两夜专程找遍江南市各个角落,没有找到李菁,回到青铜山市,与张岚、杜晓梅一起照顾李菁生病的母亲;在李菁母亲去世后,和姐妹们一起办理了后事;李菁自杀身亡留下的25万元,林海棠与姐妹们商量设立了“菁菁下岗职工困难补助基金”,以帮助更多的人;张一凯为陷入困境的赵英杰作出了留职停薪的决定,从而坚定了赵英杰生活的信心;林海棠的老公陈抒宁愿自己失去工作,在歌舞厅里有意识地护着李菁;赵英杰给张岚安排工作岗位,并给与优厚待遇;林海棠在法庭上以德报怨,替王利民说情;赵英杰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在老家涡阳资助了十二名辍学的孩子上学;自愿为下岗再就业的林海棠办干洗店贷款担保;支持青铜山市文学创作,拿出100万元设立文学创作基金……这些良善之举,形成了一条良善之链,互相传递,充分体现了在同命运的搏斗的过程中人的精神价值。小说中宣扬的良善,既体现了作家的思想,也体现了写作的伦理,展示了人生的大态度与大境界。因为良善之举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主流,是正能量,永远不会过时。
《花落花开》审美的现代性也具有其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它内在的反思性。刚开始,下岗工人的抵触情绪很大,端了几十年的铁饭碗一夜之间成为历史,这在许多人的心中是难以接受的。长期以来,这些一天到晚周旋在矿山千米井下的矿工们,一直悠哉游哉地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当矿山关破,一下子拉近了自己与社会的距离,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严酷。他们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情有可原。几经碰壁之后,才知道自己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他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反思长期僵化体制下造成的种种弊端,努力探索和寻找走出生存与精神困境的道路。虽然这个过程艰难曲折,但他们迎难而上,摸索前进,用自己的智慧破解人生路上的道道难题。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既联系自己的困境,也渐渐理解了企业、国家的难处,坦露了一颗颗良善之心。
总之,《花落花开》是一部颇具匠心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叙事冷静绵密,情感热烈又有节制,是值得我们一读的佳作。
朱永宽,铜陵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冶金报》《安徽工人报》《安徽法制报》《铜陵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文学评论二十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