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07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安徽文艺界不断出精品、出人才,进一步创品牌、树形象,为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加快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作出新的贡献,安徽省文联联合中国艺术报社,并在国元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支持下,于2022年启动首届“国元证券杯”安徽文艺创作年度推优活动,面向安徽全省公开征集、遴选近年来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安徽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作品涵盖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舞蹈、民间文艺、曲艺、电影、电视、杂技、文艺评论共13个文艺类别,经评选,共有45件优秀作品入选。今日精选首届“国元证券杯”安徽文艺创作年度推优活动部分优秀作品及介绍,以飨读者。
作品简介
作品节选
月城城区,从地图上看,形似弯月,面积不大,也无甚显要特征,但四方残留的残垣断壁和一条干了的护城河为证,它是有过几百上千年历史的。斗转星移,如今城里城外分界模糊,或以稻田和公路为界。城里总共两个有湖的公园,一到周末,人满为患;二十层以上的建筑寥寥可数,狭小的巷子倒是随处可见。余文真全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清凉寺巷。这个巷子既不清凉,也没见着寺。不过这城里名不副实的地方多——“鱼矶”,无鱼,无矶,无石,就是一个土丘,现在做垃圾集散地;“明府巷”,不明亮,也无府邸。月城人亦很少较真。这城里有许多的东西失了出路,没了踪迹,像一幅龟兔赛跑图——兔子溜了,乌龟还没到,画面上只有几棵不相干的草。
散文集《回不去的故乡》
作者/江少宾
作品简介
作品节选
在长年累月的闲置里,父亲的老屋成了一座废墟。形同虚设的大门,勉强遮风挡雨。这次回来,父亲甚至连钥匙都没有带,他示意我把手伸进门框的最下面,向上托。我有些疑惑,父亲胸有成竹,嗓门大了起来,“行哦,你托!”我只好躬身俯首,将信将疑地向门框下面探进一只手,“咿呀”一声,在我的托举里,门框上的榫头果然离开了基石,左边的半边门,瞬间就从门框上塌了下来,支开的缝隙,足以进出一个人。我哑然,多少有些吃惊,父亲却很坦然,仿佛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顿时明白了过来,儿时的记忆瞬间复活了。
儿时,牌楼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木门,简洁而美观,温暖而安宁。不过,在岁月的流逝以及时代的变迁里,木门逐渐消失了,整个牌楼,像我家这样的老房子只剩下三栋。另两户举家迁到了城里,许多年了,再也没有回来过,包括春节、清明和冬至。好端端的老房子,被主人白白废弃了,房前屋后杂草丛生,蚊蝇肆虐。其中一栋老房子还是朱家的祖业,朱家人自己说,始建于民国年间。那栋老房子,我们叫它“朱家大屋”,像熟悉自己家一样熟悉它的结构——进门是一间敞亮的堂屋,左右连着四间厢房。小时候,我们喜欢在最大的一间厢房里“躲猫猫”。厢房里立着两根水桶粗的柱子,柱子上架着一根立柱形的横梁,横梁南端雕着一只鸟,北端雕着一头兽。走出牌楼之后我才知道,那是一只神鸟和一头瑞兽,神鸟名“朱雀”,瑞兽名“玄武”。
在牌楼,朱家这样的祖屋绝无仅有,它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浩劫,但朱家人却毫不痛惜,说丢就丢了,像随手扔掉一块脏兮兮的旧抹布。有一年清明,我拨开齐腰深的芭茅草,走近朱家大屋,想再看一眼记忆中的朱雀和玄武。那个午后淫雨霏霏,朱家的屋檐下挂着一面面亮晶晶的蜘蛛网,每一面都有筛子大,像罗盘,也像八卦。大屋正面,两扇菱形的木雕花窗不见了,只剩下两个黑黝黝的洞口。那两扇花窗真是稀罕,镂空雕刻着一枝老梅,老梅的右上方,还停着一只振翅欲飞的灰喜鹊。灰喜鹊,寓意吉祥,是江淮地区常见的留鸟。我慢慢靠近那扇尘封的大门,大门上耷拉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猛然间,从黑黝黝的洞口里飞出几只灰褐色的鸟,噗噜噜,噗噜噜,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它们已经消失了。
作品简介
作品节选
从匡河到天鹅湖(外二首)
青阳腔
晚安,长江西路
中国画《乡村振兴路》
作者/周顺桃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作品刻画、并置了不同时期的人民军队群像,以精湛的水墨技法塑造出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彰显了中国军人永不褪色的理想信念。战士们面对挑战时英勇坚定的神态,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展现。作品曾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5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作者以《光明日报》所刊发评论文章《吃改革饭走创新路》为内容进行创作,讴歌安徽近年来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上所取得的成就。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歌曲《家在中国》
作曲/钱媛媛
作词/陈善友
演唱/吴雨濛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这部原创黄梅戏除序幕外,分设《流离草》《宝刀行》《天地孤》《归去来》四幕,剧情层层推进,高潮迭起。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该剧以丰沛而浪漫的想象力,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别开生面地塑造了一代学人方以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一腔孤勇的家国情怀、会通中外的学术追求。整部剧目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熔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炉。作品入选2022年度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项目,2022年12月12日在桐城剧院首演。
泗州戏小戏《闪亮的党徽》
编剧/孙晶 段媛媛 刘兆丰
导演/李秀峰 王怀斌
作曲/孙庭栋
主演/马利 谢其宝
制演单位/固镇县文化馆
作品简介
该剧取材于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朱建波同志的感人事迹。朱建波同志生前系安徽省固镇县仲兴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二级主任科员。2020年3月13日,朱建波同志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奋战47天后,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5岁。《闪亮的党徽》是一台彰显泗州戏特色的舞台正剧,以舞台音乐、唱腔与舞台画面的深度契合,表达了人们对于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深切缅怀。
舞蹈《大湾春歌》
编导/吴梅 罗阳
作曲/徐兴民
创排单位/合肥演艺集团、合肥市歌舞团
作品简介
地处革命老区的金寨县大湾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蒸蒸日上,红红火火。舞蹈《大湾春歌》反映的正是金寨大湾村脱贫攻坚奔小康、乡村振兴绘蓝图的奋斗故事,作品提炼安徽花鼓灯民间舞蹈语汇为动作素材,在表现现实题材的创作中探索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力争借用地域文化的优势呈现,体现出新时代艺术创作的精神新貌和艺术水准。
作品简介
一盏老油灯,见证了十八位庄稼汉“敢为天下先”的故事。如今,那盏老油灯继续激励着新时代的小岗人沿着前人的脚步,不遗余力地走下去。舞蹈《难忘那盏灯》生动刻画了新时代小岗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刻铜《扶贫系列》(部分)
作品简介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作品《扶贫系列》包括《脱贫路上喜洋洋》《乡村大舞台》《修路》《扶贫车间》等一组内容,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深挖脱贫地当地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风貌,注重生活质感和细节打磨,在叙事角度上,注重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以小故事反映大道理。
作品简介
相声《选对了》以一名杭州投资商与一名芜湖出租车司机在高铁站偶遇为表演场景,以投资商请出租车司机帮助在芜湖选房购房为情节主线,巧妙地将芜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美不胜收的景点名胜、花样繁多的名点美食以及宾至如归的营商环境等融入节目,运用相声艺术所特有的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芜湖这座城市的魅力。
作品简介
本剧讲述了一个柔弱的女子要捍卫做妈妈的权利,一个好强的乡长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一个倔强的老头要兑现七十年前的承诺。三个人的“头等大事”,在特定的节点上发生了冲突,他们各自的愿望如何达成?本剧从一个侧面反映精准扶贫工作及其成就,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体现了不仅要在物质上扶贫,还要在精神上扶贫的理念。
作品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芦花村里,调皮捣蛋的雨来和他的小伙伴们,面对日本鬼子的欺压,立志参加八路军打鬼子。他们在寻找八路军主力部队的路上,学会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并在夜校老师韩梅的带领下成立儿童团,经历了站岗、放哨、送鸡毛信等一系列锻炼。八路军攻打鬼子据点时,他们勇敢无畏地配合八路军战斗,最终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战士。
杂技《渡江第一船》
创排单位/安徽省杂技团
作品简介
杂技《渡江第一船》以英雄马毛姐为创作原型,艺术再现和重温了渡江战役这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精彩诠释、表现主题,作品选用了高空杂技,调集了高空攀跃、翻腾特技等多种传统杂技艺术手段,重现渡江战役中侦察布防、迎着炮火渡过长江的过程,并配合恢弘壮丽的音乐,紧紧围绕故事的发展演绎情景、人物,立意高远,令观众深感震撼。该杂技参加了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百年正风华》等。
戏剧评论《黄梅戏的跨文化互动与传播》
作者/冯冬
作品简介
《黄梅戏的跨文化互动与传播》于2022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论著立足中国黄梅戏,从黄梅戏的跨文化演出与交流、黄梅戏剧目的跨文化演绎,黄梅戏的跨文化翻译和黄梅戏音乐的跨文化发展四个维度,以国际视野系统地综述黄梅戏的跨文化互动与传播现象,呈现其传播过程、演出积累、适应时代与受众衍变的规律,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壮大并形成国际影响的全貌,也揭示该剧种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因此,本论著对中国戏曲,尤其是黄梅戏的发展、传播及“走出去”具有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节选
黄梅戏“属于近代史的产物”。作为较为晚出的地方性剧种,黄梅戏相对于昆曲、京剧而言,没有辉煌壮阔的历史和几近完美而严谨的表演程式,但它产生于花部乱弹百花齐放的繁盛时代,深受吴楚文化的滋养,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歌舞、说唱等艺术精华,向更为古老的、成熟的剧种学习,从兄弟剧种中借鉴,以率真、质朴、自信的文化精神和实践品格在积极顺应时势中发展壮大,在南征北战中不断拓展着自身的影响力,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流布,不但为异域文化提供了新的艺术借鉴,还能从中提取有利信息为自身开拓新的发展途径。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到来,黄梅戏丰厚的情感凝结及艺术特质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增强自身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有利资源。
作品简介
作品节选
安徽一直是中国诗歌的重镇,仅就现代安徽诗歌而言,就出现了群星璀璨的局面。陈独秀擅写旧体诗,胡适的白话诗尝试,湖畔诗社的汪静之出版《蕙的风》时才年仅20岁,新月派代表诗人朱湘被认为“代表了中国十年来诗歌的一个方向”,方令孺、方玮德出身桐城名门,诗作意境不俗,还有“时代的鼓手”田间。当代安徽诗人也是名家辈出,影响深远。韩瀚、刘祖慈的诗歌振聋发聩,梁小斌的朦胧诗享誉中国,海子的诗歌朝向神性的高度,还能数出很多有影响的诗人诗作:沈天鸿、杨键、陈所巨等。
文学评论
《理想与诗意——江飞文学评论集》
作者/江飞
作品简介
本论著基于文学史的立场,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坛尤其是安徽本土作家(如鲁彦周、石楠、潘军、洪放、胡竹峰等)作品进行了广泛扫描和细致观察,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张扬个体精神、抒写底层情怀、寻找理想诗意、重建精神信仰的内在特性和独特价值。观点突出,学理清晰,个性鲜明,切实践行了“在场”“对话”“求真”的批评观念和方法,体现出一位“80后”批评家为重建文学批评的“文学”本体所做出的努力。
作品节选
酒旗风暖少年狂——胡竹峰散文论
胡竹峰熟谙“赋比兴”的传统,尤其善于用“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或以甲作家与乙作家相比,或以有形之物比无形之物,均形象妥帖,各得其妙。比如,“从文体上说,鲁迅简练如刀,一刀见血,三拳两脚击倒对手。周作人刚柔如鞭,看起来舒徐自在,鞭力过去,如秋风扫叶”。又如,“汪曾祺是泉眼无声惜细流,一江春水向东流。孙犁是半江瑟瑟半江红,无边落木萧萧下。汪曾祺是纷乱尘世中的清清箫音与缓缓笛声。孙犁则是离群索居时的幽幽埙咽和淡淡琴韵”。如此等等,几乎每篇之中皆有。朱光潜曾说,“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诚哉斯言!借此,我也试有一比:胡竹峰的散文是电影里的文艺片,是绘画里的文人画,是音乐里的抒情民谣,是建筑里的中国园林。
文学评论
《底层叙述、人民性与文学良知
——许春樵长篇小说论》
作者/彭正生
作品简介
许春樵是一位入世色彩浓厚的当代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以当代社会的历史转折和时代变化为对象,聚焦底层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喜乐哀愁,呈现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和当下意识。许春樵以切近体验和主动介入的方式进入小说世界,对底层人物的命运给予凝神注视和深度关切,显示出鲜明的人民性价值立场。在许春樵的长篇小说中,他似乎刻意放大和泛化小人物的精神亮点和优良品性,彰显出知识分子的文学良知。
作品节选
百年中国新文学,以民间、底层为表现对象的人民性叙事在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上主要可分为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作家倾向于以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揭示底层社会与民间世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作家则以欣赏、认同和肯定的态度对底层社会与民间世界予以美化。由于时代和文化语境的变化,许春樵长篇小说的人民性既有继承性,也有突破性。许春樵延续了浪漫主义人民性对底层(民间)道德的认同,但削减了它的牧歌似的幻想性,更具有现实性;他改变了启蒙主义人民性对底层(民间)的审判和反思,却保留了它的人道主义的同情态度。《放下武器》中悲悯地写出了作为普通人的郑天良在官场的挣扎,以及人性面对权力和金钱挤压而逐步沦陷的过程;《男人立正》则展示了消费时代卑微人群的生活情态,极大地彰显了底层人物的道德力量;《屋顶上空的爱情》则书写出底层知识分子在商品社会里艰难生存,且顽强抵抗沉沦、守护良知的境遇。在此,许春樵似乎希望“借助于人民性重新唤醒消费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唤醒他们内心中的人道主义同情,唤醒他们作为社会的精英所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