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6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按:为实施好"文学强基"行动,引领和动员“文学皖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新时代乡村变迁,反映江淮大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文学力量,省文联、省作协主办了“和美的魅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安徽故事”系列采风创作活动,现陆续推送首站走进合肥市庐江县的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山中遇梅
羊咬鱼
秋意初染层林时,去往了合肥庐江县的山里。山重重路弯弯,移步即见景。庐江是我偶尔回老家途径之地,但较少停留于此,遑论做些寻幽访胜之举。
那天,头顶上空,时不时地飘落雨滴。中巴车随山道盘旋而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竟两次跑错方向。车停在一处摆放有梅树盆景的平房前,仿佛船靠岸的一瞬,人顿时踏实些。与文友进屋,听“梅园”主人老芮介绍,本以为泛泛说几句了事,未料,听了一会后,心生好奇,几欲打破砂锅。
老芮是当地人,平时在外地居多,说起自己回乡种梅的经历,言语间云淡风轻。
从这片大山中走出时,老芮尚是二十岁不到的毛头小伙。靠着勤奋、吃苦,他在上海拼下属于自己的事业。十余年前,老芮打算回乡种梅,也许因为乡愁纠缠或者说回报桑梓之地的情怀使然,又或者,是一时冲动所致。
在一个初春时节,老芮脚步带风,跑到了新安江畔。江水清清,照见了树影人面。江畔歙县,皖南一座千年古城,黛瓦白墙依旧,游人如织不减。从县城到乡村,从坡下到岭上,处处可见鲜花绿树芳草。红的有桃花,白的是梨花,黄的为菜花,老芮看得心花怒放。他攀上了雄村镇卖花渔村,为一盆又一盆的古梅盆景咂舌;置身上丰乡姬公尖,眼望着漫山遍野的绿梅,老芮虽未饮酒,却有微醺感,心中更是鼓荡起一股豪情,就像山风呼啦啦地吹着,吹得花海起了层层波涛。
那个繁花似锦明媚动人的春天,久久留他的脑海中。自己的老家同样有山有水,也能造出这般梅林花海么?
老芮很忙,上海的生意需要打理,回乡种梅的念头又挥之不去。在许多个周末,他一趟接一趟地回老家。妻子劝他慎重,下属也很不理解。老芮铁了心,不为所动。隔行如隔山,为了弄懂梅花门道,他一次次登门拜访大学教授、林业专家,请他们指点,帮助测土壤、选品种、估价值。不仅如此,老芮还专程前往皖北亳州,穿行于药香扑鼻的中药材市场,与精明的药材经营户谈天说地,大抵摸清了市场需求。
最终,老芮“百里挑一”,选定了“花中君子”绿梅。绿梅也称绿萼梅,花白萼绿,形色俱佳,可入药、可食用,还能提取香精。
状如巨盆的山村,开始植入一株株绿梅。老芮与乡亲的梦想,随之变成一幅不断延展的画卷。由五百亩起,到一千亩,再增至一千五百亩……栽种绿梅的面积持续扩大,老芮实打实地成了山中“梅园”的园主。
种下的绿梅,得年年养护,除树下杂草,防治病虫害,处理老树枯枝,哪一样都少不了人力财力。因为前期投入过大,行情又出现波动,资金周转一度紧张,老芮不得不压缩上海公司的办公、招待经费。“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老芮明白,凌寒不屈的梅花,正是中国人精神的一种象征,古来就为人所喜爱。他打算在“梅园”中做些梅文化展陈,刻下古人咏梅之诗、画梅之图,比如北宋爱植梅的林逋《山园小梅》、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又比如明末新安画派戴本孝的“半枝梅”、清代徽州人汪士慎客居扬州期间所绘的《绿萼梅开图》。
每年的冬末,至次年初春,千朵万朵绿萼梅迎风怒放,将整个山谷映得鲜亮无比。连续几年的农历正月里,年味正浓,老芮与乡亲却闲不下来。各家各户挎上篮子、背着袋子,冒着寒意去“梅园”当采花人。采下来的花蕾,需要自然晾晒,去掉杂质后,经由低温烘干,便成了纯天然的药材、茶品。
听了老芮的寻梅、种梅经历,忽然想到,他的名字,就是“森林”两个字,似乎冥冥中注定,他要与疏枝缀玉的梅树打交道。
从庐江回来,一个多月倏忽已过,城中树木已然斑斓。周末,午睡刚起,准备泡绿茶,瞥见从庐江带回的一罐绿梅,便从中抓了一小把,放入玻璃杯中,以热水泡开,欲饮一口,一股浓烈的香味冲入鼻腔,真真切切提神醒脑。有人称之为苦杏仁味,我觉得其味更为清奇。再看说明书,不免哑然失笑,原来,泡饮绿萼梅,一次七八颗干花即可。
再次与老芮联系时,出差在外的他,发出邀约:来年花开时,来山中赏梅啊。
——本文原载于《安徽作家》2024年第3期
羊咬鱼,本名张扬,安徽枞阳人,现居合肥,系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入选安徽省首批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551”选拔培养计划(文学类),出版《抱琴》等作品,担任多部戏剧编剧及专题片、纪录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