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按:为实施好"文学强基"行动,引领和动员“文学皖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新时代乡村变迁,反映江淮大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文学力量,省文联、省作协主办了“和美的魅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安徽故事”系列采风创作活动,现陆续推送走进芜湖湾沚区的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北陶村半日
张琳
长江之南的芜湖湾沚,在冬季,却没有冬天的迹象。午后,清越的杵声将我引到窗前。循声远望,一汪汪碧绿的水,映着瓦蓝的天空,还有天空下绿树环抱的村庄。白墙黛瓦印在水里,依然黑白分明,制造杵声的红衣村姑,是一抹最鲜亮的风景。
我眼前的枕水官巷村,是历史文化名村,湾沚区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官巷村临水而筑,村落与湖塘之间,是一条花木簇拥的水泥村道。一座座农家小院的门依路而开,站在门前,隔着路面和花木,就可以看到广袤的碧水。小院门旁,不时探出一树树金黄的橘子、黄中带绿的柚子。院子干净整洁,有花有草,不少还错落有致摆放着盆景。乡村生活的安逸,村民日常的审美趣味,被盆景中的一节节虬枝标注出来。
拐入一条巷子,向村庄深处走去。官巷村有十三官巷,我们走的这一条叫居仁巷,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巷道。石板街笔直向前,两旁是同样古朴的房舍,街不宽,房舍显得高大。一条条与石板街平行的村街,与垂直的村街相交,勾连出村子的网格状结构。村民坐在门前聊天,沐浴着冬日的温暖阳光。“卖粑粑、发糕……”电喇叭的吆喝声,牵出了一个骑单车的中年男人。我们忙围上去,品尝着湾沚传统食品,嘴里是香甜软糯的美味,眼中是古朴自然的村落,味觉与视觉,以甜蜜的方式,将古老与当下叠印在一起。
出官巷村,又来到小陶村。小陶村的文旅色彩更浓一些。村街蜿蜒,两溜儿红灯笼顺街铺展。街边的墙壁上,民俗风的涂鸦令人倍感亲切。民宿,饭店,书屋,咖啡店,扎染作坊……应有尽有。坐在咖啡店外的椅子上,眼前是丘陵起伏的田园风光。绿色的蔬菜一畦一畦,稻田里一行一行的稻茬儿,南方初冬的生机依然勃发。
这里有“小陶村市集”,交易农副土特产、当地传统美食,还有动漫、扎染、编织、拼布等文创手工艺术品。遗憾的是,第四季“小陶村市集”刚落下帷幕,我们错失了实地感受市集热火朝天景象的机会。听当地人说,短短两天,市集40余个摊位的客流超过一万人次,与半年前第一季的10余个摊位、2000多人次客流量相比,增速喜人。
官巷和小陶这两个村落比邻而居,同属北陶行政村。在当地,历来有“东官巷,西小陶”的说法,但两座村落的亲缘关系并不仅表现在地理层面。官巷和小陶村民中,陶姓占了很大比例,拥有共同的先人,那便是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济阴侯陶舍。当地的“官巷传说”,已入选芜湖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人更用传说中十三位官员的字号或封号来命名官巷名称,丰厚了这里的人文底蕴。
回到民宿,窗外又传来清越的杵声。伫立窗前,向杵声的方向望去。天已黄昏,岸边灯光在水里荡漾成红红火火的光影,我辨不出挥杵村姑的衣服颜色,但能清晰地看见她矫健利落的身影。不知村中哪家的菜味儿逸出厨房,凌波而来,丝丝缕缕的香味儿,撩拨着我的味蕾……
张琳,安徽砀山人,小说家,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徽文学院第五届签约作家。有小说、散文等发表在《中国作家》《清明》《飞天》《朔方》《广西文学》《广州文艺》等文学期刊,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家文摘》《新世纪文学选刊》等刊(报)转载。曾获若干文学赛事奖励。现居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