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诗的叶绿素和用声音造境——读程绿叶的诗

发布时间:2023-07-04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诗的叶绿素和用声音造境

——读程绿叶的诗

李犁

      程绿叶的诗里是有叶绿素的,能让人心明眼亮,又养血抗炎,开发和拓展了人的神智器识。因为这叶绿素就是绿叶诗歌的仙汤或良药,是她从人生的历练中淬炼出的精要和金髓,是经历了风吹雨淋的一种觉醒和长久凝视万物与人世后的瞬间妙悟。譬如她的这几句:“那些低头赶路的人/也有盛开,咬着牙,踩着汗水/有自己跋涉和做梦的方式”还有“整个世界都在伪装/封王,或装扮成乞丐/不擅长伪装的人/也在世俗之中有个必须伪装的事实/我在低头赶路,撞了南墙之后/还是自己”。

      它们所昭示的是个人在社会抑或是世俗这个庞然大物的碾压面前,虽然有点无可奈何,却仍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赶路,即使撞了南墙也要坚持自我的不屈和不忿。显然这也是大家共有的心理期许,但被她瞬间说破,就等于在黑暗的屋子里终于找到了电灯的开关,眼前一下子亮了。而这些个人化的咏叹因为感同身受而比那些苦心冥想锻造的格言金句更能唤醒人心,并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灼烈和疼痛感,并逼出生命之真。抽象的理念因为情感的渗入,这存在之思便有了掐肤之感,活了,近了,有了意味和回味。这就是黑格尔说的理性(理念)必须以感性显现的效果。

      其实这几句诗前者出自《苦楝花开》,后者源自《倾听花开》。从花开的风景中拓印出自己的心境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但从灿烂的花开引出沉郁之思,情与景又相悖。其中的原因和成诗的秘密通道完全取决于诗人自己的气质、经历和个人的审美方式。而且引用的这两段话在诗中都属于感慨,即议论和释理,一般被读者和所谓的专家视为非诗并避讳着。但它们在绿叶的诗里却成为诗眼并直击人心,其根本原因就是它们都是绿叶从胸腔里掏出的肺腑和心语,且不是生搬活剥,而是水到渠成,自动溢出来的,带着体温和呼吸,属于生命深处叹息出来的真言和妙语。而且长吁短叹本身就是情感和心灵的运动方式,让我们更清晰地感觉甚至看到诗人在人世间咬牙前行的姿态和面容——诗有了血和肉,并构成了让人感知的符号,并由感悟和体悟升华到妙悟,成为对人生有营养的叶绿素,是更高级的形象思维。

      所以我读绿叶的诗往往忽略了她写的对象,直接找她从写作对象中发出的感叹。这从实进入虚、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的深刻之思就像孤星,不仅能照亮我们心中盲昧的部分,也能带着诗一起飞升到空中,然后宁静地照耀着大地(海哥德尔语)。比如在《夜还醒着》中有:“一个人的信仰怎么可能/从生活里熄灭/执着的雨点落在石头上,碎了/但没有立即死去/马蹄踏在五脏上,痛/没有转移位置”——不是夜醒着,是人醒着,并且保持着清晰的方向,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忍着疼努力地让自己绽放,让自己闪耀,而且夜越黑,自己越亮;《云朵之上》中有“这不是我可以到达的高度。心生恐惧/我的位置应该挨着地面/许多人找不准的地方/比草高,比树矮”——一边感到高处不胜寒,一边拒绝平庸,因为人天生有对高度的向往;所以:“飞机在空中,云朵在海里/我的思想顺从着没有骨头的风/一边飘荡,一边寻觅”——寻觅就是寻找意义,就是要诗化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人生。那么她要最终要抵达到哪里?这首《杨头行》就是回答。这是由警句砌成的诗,而且一种超然之气过滤掉了凡尘和油烟。这让杨头行成了修行之路,灵魂的净化和皈依之途:“世界抵达顶端便/静若安澜。心逸似云朵……”“我爱这山的空/它的空和我的空不一样/我把我的空种进它的空/峡谷就消失了”以及:“擦洗一生中化脓的岁月/伤口急需修复。那么大的窟窿/犹豫的脚步已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翠鸟清亮的歌声里我找到了/重生的自己”——无意中泄露了她写诗的目的,那就是洗刷尘世的肉身和欲望,然后在鸟儿一样透明而美妙的诗意中,让心灵清澈,人生宁静。重生不是羽化成仙,是找回本我和初我。

      通过这些例诗,我们看到绿叶的诗里有哲思,但不是那种专门的哲理诗和咏物诗。最优秀的咏物和哲理诗是在对物的剥丝化茧,抽出意料之外又接近于无限的真理,让如剑一样咣咣作响的思想撼人醒人。但这种诗得理就甩人,就是重在哲理而忽略甚至抛弃了创作主体的情绪。而绿叶的诗还是以主体的感受为主,抒自己的心情,只是她常常忽略了客体,而直接去慨叹自己的境遇和对世界的认知和体会。而认知和体会肯定关涉到“理”与“道”,只不过里面渗进了个人的情感。所以她以理释心,并走心,诗中之思自然就有了人的滋味和深意,让更多的尤其是相同经历的读者颔首、默认和共鸣。但绿叶的诗虽然及物及情,但并不是把深思和哲理作为写作的目的,她也不会为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去冥思苦想。因为她写诗是因为她内心里有不断上涨的汪洋大海,她要用诗来泄洪。至于那些打动并启迪人心的思想都是情感奔泻时刮带出来的光芒和火焰。所以绿叶写诗的方式看似是触景生情,实则是借景抒情——不是眼前的景物启发了她的想象,而是让眼前的景物勾出内心的潮水。景物只是一个媒介,一个按钮,通过它,绿叶将内心的锦缎成匹地搬出来,当然这绸缎也可能是潮湿的,说出来,就能得以晾晒,块垒就能得以稀释和化解。诗也随之见性见情。

      这样一来,绿叶的诗就有了心理学的成分。释心虽难,但心也最深广而邃美,能显心见心就吸人和迷人。绿叶的所有的诗都源自也发自于心,而她诗中所有的形象都濡染上了心灵的颜色和温度,从而成为心像。建构心像群的并非是繁复的意象和深不见底的隐喻,而是口吻和语感,也就是倾诉,即说。声音在她这里是修辞,是一种诗化的过程,是流动的喻体。不仅能模拟出绿叶心灵的轨迹,还能让她的幸福与忧悒、梦想与期待有声有色,可感可触,并弥散开来。尤其她女性特有的细柔而深情的语气,像月光下的小溪,那漂浮在水面的是她内心的清波和绿草,还有桃红,梨白和暗恋的蝴蝶,飘渺又真切。更可贵的是轻缓的声波带出山河壮阔,以及对对正义和善良永远不变的倾心和拥抱,诗有了宽度和力度。而低沉、略带伤感的语调是迷人的漩涡,让人的情感不知不觉陷进去,跟她一起悲与欢,一起陶醉、激动,并抚摸自己经历过的岁月。于是声音深化了意境,并有了特殊的效果:一是让人忽视了诗歌具体的词语和意象,心思被起伏柔曼的声调牵引着,心甘情愿地被一种气氛笼罩。二是把本来没有逻辑关系的意象和词语搅拌到一起,像呼吸,形成一个紧密不可分割的情感链条,让它们有了性情、感觉和心跳,诗也因而有了妩媚动人和酸、暖、疼、灵。而能集中这些审美品质的诗,莫过于她的这首《雪季》:“就这样悄悄地落了下来/有一种美像逃不掉的宿命/匆匆的重逢,又匆匆的在手心离别/来和去都无声无息//轻柔地积压在/心脏的顶端。像那年/满山坡的梨花/开在悬崖上。姐姐踩着/走出山坳。我想起……//冬天来临前劈柴的父亲/抡起高高的斧头/想要劈死冬天的寒冷/母亲不停地缝补夜晚/把困难和温馨一一/串联成梅朵的样子//我看见,孤傲的野鹿在银色的草原上/奔跑。它不知道/大雪中的一天/就是一个人难以描叙的一生”

      这是绿叶写得最完美的一首诗,得益于运气和时机,当然更离不开诗人的深情多情,敏锐和灵慧,以及意象与人物的布置和闪挪。但是要深刻地领悟诗的意境还要借助于声音,就是要诵读,并且以绿叶的口吻和声调,你就会感觉到轻柔舒缓的语调使这些文字以及文字后面的人复活:先是一个女人看着满天的飞雪发呆,雪花在她的手心落下又融化,然后随漾出的声音越来越远,那往日的画面再现:姐姐、母亲、父亲,还有银色的雪原上奔跑的梅花鹿……他们虽然是诗中本来就写到的,但是没有声音的轻重缓急,缥缈而淡远,他们就不会跃动起来,眼前的景致也不会立体而清晰。这是又一种通感,是语感制造的视觉,更主要的是随着声画的深化,读者也化成雪人,与漫天的雪花和雪中回家的诗人融为一体。

      其实能作用于声音的诗并不多,尤其在当下。让诗自动地在口唇上绽开,本身就说明这样的诗歌更有吸引力。而诵读就是就是咀嚼的过程,然后让其中的意味、情味、趣味、玩味,以及人生的大况味溢出来,并向四周弥漫,直到把心灵洗濯和唤醒。

      能做到这点,说明程绿叶与许多优秀的诗人一样,视写诗为精神的自救,因为困惑人的并非是外面的世界,而是心灵的迷茫,而写诗恰恰能洞穿这一切,并让人心重新找回真实和自由,并鲜活起来。虽然出于本能,但也证明程绿叶有写诗的基因和世俗扑不灭的纯净的诗心,我视这些为她永不枯竭的激情以及用声音创造意境的源泉和动力。







作者简介




李犁,本名李玉生,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2008年重新写作,评论多于诗歌。出版诗集《大风》《黑罂粟》《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烹诗》《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诗歌与评论作品获全国和省政府奖。任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副秘书长、《深圳诗刊》执行主编、《猛犸象诗刊》特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