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作速递|作家赵克明散文刊发《今古传奇》

发布时间:2023-07-20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赵克明散文《荡胸大西北》发表于《今古传奇》当代文学版2023年第5期美文栏目头条。


作品欣赏



荡胸大西北(节选)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句招引我飞往大西北的。
从中川机场到兰州市区的路上,同行的每一个人眼睛里都写满了惊叹。裸露着灰黄的土地,裸露着灰黄的连山,没有水气,唯有阳光涂抹出的干燥。直到道路拐过一个山嘴,人们才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看到一道褐色的水流中追逐着褐色的浪花,那就是黄河。
就是这条河,在这儿,孕育了一座城。
下榻之后,我们一行六人驱车来到兰州繁华街区。黄河穿城而过,如一条巨蟒蜿蜒前行;河的此岸是林立的高楼,川流的车龙,对岸是楼塔参差的白塔山;一座横跨湍流的大铁桥将两岸不同的风景连为一体。
这是一座贝雷式钢桁架桥,为古老黄河在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被称作“千古黄河第一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名“中山桥”。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建造的,洪武九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再西移,名之“镇远桥”,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今铁桥的位置。据说,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留的被人称为“将军柱”的铸铁浮桥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有关资料还记述,当年的黄河浮桥,用二十四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五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四根,大木柱四十五根,有两根各长五十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如此“降龙锁蛟”,被称为兰州古八景之一。
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三十多万两,将浮桥改建为大铁桥,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所用建材从德国水运至天津港,又辗转一年运达兰州,喀佑斯曾保证其保固八十年,但历时仅四十二年即因战火影响中断了十一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却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十分壮观。
当地司机告诉我们,如今兰州市区已架起了十多座铁路公路桥,工艺先进,造型美观,结构新颖,气势不凡,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但是它依然史诗般地凌空于黄河滔滔水流之上,吸引着无数的兰州市民和远道游客前来流连、观赏。
倚着桥栏,清风拂面,俯瞰黄河滚滚巨浪,仰观白塔融入蓝天,顿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入夜时分,中山桥更成为一道独特的奇观,桥上灯火与山景、楼景、水景融为一体,流光溢彩,如梦如幻。人在画中行,水载画舫游,置身此景此情,我们早已神思邈远,心游天外,而不觉自己身在兰州了。产生思维错觉的不只是我,元末明初诗人王祎就有诗云:“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
看来,兰州才是我们西北之行的起点。

2

张掖,我对这个地名并不熟悉,到了张掖才深感自己孤陋寡闻。这里是河西走廊的重要一段,这里是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古“甘州”,这里是“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古要塞,这里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这里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极富庶的地方,这里是汉将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牧马祁连的地方,这里是隋炀帝安抚西域举行“世界博物大会”的地方……
在前往张掖的动车上,我们透过车窗远望白云缭绕的祁连山,山下是广袤的草场和油菜花,油画一般,从远处铺展到我们的眼前。在这幅巨画的绿与黄中,点缀着点点黑的牦牛与白的羊群,这样画面又有了动感,像极了一部超宽幅的大片。若不是亲眼目睹,你绝对体味不到古诗句“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的意境。
然而,当我们接近张掖丹霞口的时候,地貌与先前迥乎不同,暗黄色的起伏的连山,如排列的高高低低的窝窝头,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棵草,就那么静立成满目的暗黄。进入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暗黄依然是主色调,房屋、院落、桥廊、装饰性建筑小景,一律都是石块、木料的原生态,没有彩绘,没有粉饰,暗黄中透出古朴。小镇又被暗黄色的山峰合围着,仿佛一幅穿越千年时光而呈现出的古画。而我们似乎也玩了一次穿越,如同实景剧《回道张掖》中身着土色黄袍的各种角色,从活动舞台以不同的姿势亮相于观众眼前。
最令人称奇的是丹霞地质公园。张掖彩色丘陵以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名列“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万顷大山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呈现出奇妙的情态,光线不同,角度不同,景象也不同,可谓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别有意趣。
何以形成如此地貌?传说王母娘娘寿诞,各路神仙都去西天瑶池向她祝寿。七仙女飞天路过此地,看到水草丰茂,天地广袤,蓝天白云,民风纯朴,便下了天界,到凡间一游。张掖古代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塞外小江南,街市里商贾如云,物产丰富,瓜果飘香,让人流连忘返。一连数日,仙女们品美食、赏美景,穿梭于林间小道,徜徉于碧波荡漾的黑水岸边,玩得不亦乐乎。一日突然想起王母寿辰临近,急忙向西飞去,匆忙中将一条彩虹般七彩丝带飘落在祁连山脚下,化成一座七彩山脉,留在了张掖。
这当然是一个神话。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其形成过程长达上亿年。
观光车穿行于山谷路道,窗外的七彩已让我们目不暇接了。刚一下车,大家就一边惊叹一边按动相机快门,彩装的美女们便个个孔雀开屏一样,似乎要与那缤纷的丹霞相媲美。陶醉于满眼彩色,人们以为观止,孰料沿着观赏步道向上,再向上,所见的景观各有不同。每达到一个层级,视野更为开阔,而景象也更为壮观;每变换一个角度,眼前更为新异,而地貌更是姿态万千,像城堡,像台阁,像云海,像彩虹,像鸟兽,如晨曦乍露,如彩袖乱舞,如烟火喷发,如百花争妍,如万马腾空,如群狼突奔;待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天地间被七彩山峦相簇相拥,波谲云诡,气势恢弘。难怪国家著名地理学家黄进教授誉之为“彩色丘陵,中国第一”!
在山下的观景点,游人们还兴奋地惊叫,舞臂;而上到高处的观景台,所有的游人都石化一般静默地立在那儿,甚至屏住呼吸。面对大自然的杰作,我和大家一样,脑海里情不自禁地跳出一个词语——震撼。

3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这是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写下的一首诗。
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与山海关、镇北台一起为中国长城三大奇观,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当时,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讨伐吐蕃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嘉峪关建成后,将引兵进犯河西走廊的吐鲁番拒之关外,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古城台经历史的风雨已显得十分沧桑,但依然望之巍然,坚如铁壁。登上城墙,可见它是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导游介绍说:西城门的设计颇有机巧,门外有一半月形斜坡,攻城者在坡上无法辨清城内布局,也无法用力撞击城门,而守城者可在城上阻击对方,部署战法;若敌方攻入城门,又只得在内城分为两股,城上守兵又分而击之;待敌兵进入瓮城,守城者则四门紧闭,便可瓮中捉鳖,全歼来犯之敌。在八百多年以前,能设计出如此三道防线重叠并守的防御体系,足见古人已有高超的军事谋略与技能,这不能不令人暗自称奇。
立在高高的城墙上,我懂了,什么叫“固若金汤”。
嘉峪关城外是茫茫戈壁,有游人喊道“出关啦!出国啦!”,而我却遥望西天,思绪万千,轻轻吟诵着明诗人戴弁的《北陌平沙》:
“北上高楼接大荒,塞原如掌思茫茫。朔风怒卷黄如雾,夜月轻笼淡似霜。弱水西流青海远,将台南去黑山长。远人遥指斜阳外,蔓草含烟古战场。”

4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是网红景点,游者的打卡地。
鸣沙山,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得名于沙动成响;其神奇在于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月牙泉古称沙井,又名药泉,处在鸣沙山环抱之中,形似一弯新月,水质甘冽,澄清如镜。令人称绝的是沙泉共生共存的“天下奇观”,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有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
关于鸣沙山、月牙泉的形成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高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仍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月牙泉的起源,确实很神秘,至今还有多种解释:一说古河道残留湖;二说断层渗泉;三说风蚀湖;四说人工挖掘。但无论哪种解释,月牙泉作为游览胜地,一个神奇的存在,都是古今游客心之向往的。
难得近距离接触这一网红,我们同行的三个家庭专门请了摄影师,在泉边留下一张张很是张扬的合影。想到导游在路上给我们看的鸣沙山落日视频,我与连襟杜杰又加入了攀登沙山的行阵。当我俩经半个多小时努力到达山顶时,太阳已经西坠,远方的沙丘顶只留下一抹绯红。正觉遗憾时,有人惊呼“月亮!”,转身东望,一轮白而亮的满月正从沙山弧线上露出笑脸,大漠,圆月,又一个奇观,这也许是对我们未能见到日落景象的最好补偿。
也就在这一刻,更令人惊叹的奇景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沙山下,月牙泉上灯了,灯光绕泉,给泉水镶上了一道蓝莹莹的彩边,而泉水也反射着灯光,半边暗绿,半边明丽,整个月牙泉成了镁光灯下妩媚动人的明星。泉东侧的亭台绿树也亮起了或黄或白的灯光,高低参差的轮廓显得格外清晰,与月牙泉相互映衬,构成了奇幻的景象,似海市蜃楼,又似仙宫瑶池。而此时,润润的鸣沙山也成了月牙泉独自表演的大舞台。
听说,有一部叫《敦煌》的室外情景剧是相当震撼的,而我眼前的这一幕不正是一部大剧吗?真想再次走进那弯月,哪怕只做一个配角,或者一个道具。
……


作者简介

赵克明,曾用网名古蓼耕夫,做过43年语文教师,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安徽省作家协会、散文随笔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校园文学》《散文选刊》《广州文艺》《散文诗世界》《诗歌月刊》《上海词家》《音乐天地》《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海外文摘》等报刊,收入《阅读安徽》《精短散文佳篇选粹》《安徽散文诗年选·2021卷》《2022中国精短小说年选》等图书,获得全国教师文学奖、全国散文奖、安徽新闻奖等多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