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吴生荣散文集《岁月心旅》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岁月心旅》是一部散文集,抒写了作者对往日岁月的怀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对身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全书分为6个小辑,分别是“皖南篇”、“故园篇”、“旅途篇”、“至亲篇”、“心语篇”和“人物篇”,展示的是作者家乡往昔的风土人情、皖南山水的秀美风光,以及这片土地上人们奋斗、创造和发展的辉煌成果,当然也有作者走出故园所看到的风景和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所思、所想和所悟,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章都曾在省、市报刊发表过。
那一泓清澈
凹凸
站在南阳城淮祠前,遥望豫鄂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山——这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后造化万物的地方,只见主峰太白顶孤峰耸立,依稀听见云台禅寺的钟声和僧人的诵读声,一同在深山瀑泉里悠悠回荡。凝视那巍峨的尊冠,风干白净的,我无法奢望那儿有什么喷泉涌出;看遍一处处山崖,我在用心寻觅,似见飞瀑雾绕的身影;在山脚徘徊,我侧耳细听,但闻溪流潺潺轻唱。“南阳,淮源也”——被誉为“中华风水河”的淮河,你就是从这里开源的吗?
一
“喏,那儿有处茶棚,阴凉下面喝碗茶吧。”好,是谁的提醒和建议,让我们迅速地朝茶摊靠拢。这时,一条小溪挡在了脚下。跨越小溪,一泓清澈耀着我的双眼。我便连忙拿出相机,蹲下、再蹲下,镜头里水光清澈有潋滟,与婆娑斑驳的午后树影重重叠叠,分明表现出水的包容和浩大。一张、两张、三张,我唯恐自己把不住这一泓清澈的古老和内涵……说句心里话,我不信淮祠里那 “五井成源”的传说,更不信类似“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说法,但我却确定:这一泓清澈就是淮河之首——你是桐柏之水,你是南阳之水,你是淮河之源。
茶摊的主人是一位戴眼镜的长者,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桐柏山太白顶山脊北边的降水,穿过树林、草丛和碎石,在一条条沟壑中汇集成涓涓细流。而后,是无数条经过青山滤洗的溪流,在山下一个叫淮源的镇子里融合成一条清明透澈的河,这便是千里淮河由此开始它东流入海的征程……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我在心里默默地诵读着《诗经·鼓钟》里的诗句,对长者的说法浮想联翩,对出没在诗经里的淮水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对南阳这个活生生演绎成语“三顾茅庐”的地方,多了一份历史的敬重。淮,它清澈地刻在了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上,也流传在中国最早的诗经中。我不知道,从何时起,淮河被人们视为河神的居所而加以崇拜,并被尊为“四渎”之一。当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苏醒过来,中国大地上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最先萌生出各具特色的文明时,身在两者过渡带上的淮河流域,也几乎是在同期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时光追溯,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炎黄部落结盟一统中原,黄河文化开始以强势的姿态向南扩张,也就是从那时起,淮河两岸就开始见证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再后来,关于治国、关于处世、关于修身的各种思想流派如春天的花朵竞相绽放,各种思想交锋在淮河流域达到了鼎盛……俯视滚滚流淌的淮河水,透过它清澈的水面,我仿佛看见那波澜壮阔的思想火花仍在熠熠闪烁。
有人说,两种气候的交界处,往往是战争最为频繁的区域。淮河,就是这句话的最好印证,茫茫淮河两岸就充满了烽火与硝烟。在刀光剑影中,“长淮咫尺分南北”——淮河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不甘的悲壮,使淮河两岸的名门大族乃至布衣百姓,往往能在历史的转折点里揭竿而起: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曹操、黄巢、朱元璋、袁世凯、周恩来……这一长串的名单,差不多就是半部中国战争史。谁是因为奋勇犯上?谁是得益顺势而为?又有谁是属于时势造英雄?反正,他们都是义无反顾,他们都是在这清澈的淮河两岸成就了“气候”。或者说,淮河,他们是因为有你的乳汁而养育出反抗的骨血和精神。
二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我在心里默默地诵读着《诗经·鼓钟》里的诗句,对长者的说法浮想联翩,对出没在诗经里的淮水五体投地、顶礼膜拜,对南阳这个活生生演绎成语“三顾茅庐”的地方,多了一份历史的敬重。淮,它清澈地刻在了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上,也流传在中国最早的诗经中。我不知道,从何时起,淮河被人们视为河神的居所而加以崇拜,并被尊为“四渎”之一。当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苏醒过来,中国大地上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最先萌生出各具特色的文明时,身在两者过渡带上的淮河流域,也几乎是在同期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时光追溯,翻开中国古代史不难发现,上古时代的黄河流域,炎黄部落结盟一统中原,黄河文化开始以强势的姿态向南扩张,也就是从那时起,淮河两岸就开始见证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再后来,经历夏、商、周近1800年的融合发展,华夏文明逐渐成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空前剧烈,人们开动脑筋,为未来寻找出路。关于治国、关于处世、关于修身的各种思想流派如春天的花朵竞相绽放,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宏大气象。这一时期的思想交锋在淮河流域达到了鼎盛,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学派,先后创立并兴盛于淮河流域,包括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也大多是生长、活动、成就在这生生不息的淮河流域,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大摇篮……俯视滚滚流淌的淮河水,透过它清澈的水面,我仿佛看见那波澜壮阔的思想火花仍在熠熠闪烁。
有人说,两种气候的交界处,往往是战争最为频繁的区域。淮河,就是这句话的最好印证,茫茫淮河两岸就充满了烽火与硝烟。历史上,中原地区一旦有政权南北对峙的情形发生,大多选择以淮河为界,比如北魏与南齐,大金与南宋等。杨万里的《初入淮河》诗曰:“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在刀光剑影中,“长淮咫尺分南北”——淮河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如果从轩辕黄帝大战蚩尤开始算起,那么请看:齐鲁长勺之战、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楚汉垓下之战,曹袁官渡之战、前秦东晋淝水之战、明朝的靖难之战……不都是发生在淮河流域吗?
这种不甘的悲壮,使淮河两岸的名门大族乃至布衣百姓,往往能在历史的转折点里揭竿而起: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曹操、黄巢、朱元璋、袁世凯、周恩来……这一长串的名单,差不多就是半部中国战争史。谁是因为奋勇犯上?谁是得益顺势而为?又有谁是属于时势造英雄?反正,他们都是义无反顾,他们都是在这清澈的淮河两岸成就了“气候”。或者说,淮河,他们是因为有你的乳汁而养育出反抗的骨血和精神。
三
如果把淮河比喻是一条项链,那么寿县便是这条项链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位于淮河南岸的八公山下的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素有“地下博物馆”之誉。始建于宋代的寿县古城墙,经过近千年的风雨浸蚀及战火损坏,如今仍旧坚固完好、气势恢宏,依然能抵卸滔滔洪水,确保城内百姓生活安宁。
踏上城楼,远处八公山触手可及,近处淝水慢慢绕城东去。遥想当年,淝水之战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今天踏上这片土地,仿佛仍能闻到战火的硝烟味。走进城门楼下的过道,与进进出出的市人擦肩而过,感觉时空在穿越……而透过那地面上无数块光滑的青石板,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道道深深浅浅的车辙,它分明是一段厚重历史的承载与印记,在无声地述说着古城寿县一个个不朽的岁月与故事。
六月的安丰塘烟波浩淼,烈日下,只见清澈的水流沿着主渠道急湍地散开去,然后缓缓地漫入平坦如砥的大片水田中。而此时,田野里处处是来来回回的耕田机、旋耕机、插秧机,一切都显得紧张有序地忙碌。只见青青秧苗在“机械神手”的挥舞下一片片铺开,大地如充满生机的画卷,使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安丰塘依旧焕发出青春活力。
夕阳下,站在八公山下的刘安墓前,看淮河如白练飘然而去。我感叹 “是否得道”的刘安终究成为一堆尘土,而因他偶得的豆腐技艺却走向了神州各地,至今仍在四溢飘香。
伫立在淮河写真的大沙盘边,我看到了一张清晰、仿佛还清澈的网,这便是淮河流域由血管甚至毛细血管组成的一张水系丰富而发达的大网。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的蒙洼,这个被命运烙上“奉献与牺牲”标签的地方,地处淮河中游,蓄洪能力强。如何做到控制洪水进出蒙洼?神奇的巨手就是淮河王家坝。往年一到沿淮汛期就上央视、有着“千里淮河第一闸”称号的王家坝,是淮河防汛的“晴雨表”与“风向标”。
每当一泓泓清澈汇聚成洪水来袭时,王家坝闸便开闸蓄洪,滚滚洪水立刻涌入蓄洪区,瞬间便淹没了耕地,淹没了村庄。王家坝即可歌可泣的王家坝人啊,为此承受了巨大损失,换来了淮河水位的显著下降,减轻了淮河中上游的防洪压力,确保了淮河的安澜与平安度汛。
王家坝,自建闸以来,先后已有16次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也先后16次蓄洪,王家坝人自然是16次抛家离舍……淮河,你每次汛后那一泓清澈啊,分明汇集的是王家坝人感天动地的无声之泪。
或许是一种回报?历史将记住,即将完工的九百多个亿国字号 “引江济淮工程”——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将会极大地改善淮河水生态环境,而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工程,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跨度的钢结构渡槽。这,将是江淮大地上何等的一道别致风景呢?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河,你从桐柏山下的那泓清澈走来,走出了自己独有的道路;淮河,你就像一个孩子,从最初的文静纯真,到后来的顽劣不羁,但历经世事后终归清澈淡泊,只是,你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来轮回这一场成长的洗礼。我想说,世界上有几条河流能跟你一样?当记录这条河流的起起落落时,也就差不多写完了整个民族史。
淮河,你一泓的清澈是众多的,是无数的,汇聚成流终归海;淮河,你一泓的清澈是博大的,是厚重的,需要用心来阅读、细读和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