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1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近期,我省作家马丽春长篇历史小说《清心为治本:大宋名臣包拯》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个可亲可感的包公
——《大宋名臣包拯》读后
苏北
包公的故事很多。包公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传奇人物。人们多以自己的方式神化包公,仿佛包公不食人间烟火。人们当然是爱戴包公的。
我去过无数次合肥的包公祠、包公墓。它们在合肥环城公园内,佳木茂盛,风景很好。包公祠还延建到环城河中心一座小岛上,四面环水,更是幽静。我每次上去,都流连踟躇。不舍离去。
可是,对包公,却还是仅仅停留在“包黑子”(黑脸)、铡美案等一般人眼里的概念中。包拯还在我的家乡天长县当过三年的县令,那也是包公当县官的第一站,在天长他也留下了故事:《智破牛舌案》,是说一个农民来告状,自己家的牛舌头被人偷割了。牛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都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看《儒林外史》,第四回写道:“现今奉旨禁宰耕牛,上司行来牌票甚紧。”也说明了牛的重要。这个家伙不偷牛不杀牛,却偏偏只割了牛舌头,其中定有蹊跷。于是包公说,你回去,把牛杀了,上街卖了吧。此人领县老爷旨意,杀了牛,上街卖,果然有人来报,说有人私宰耕牛。包公将报案人拿下,一审,果然是此人因报私仇,偷割了人家的牛舌,却又报案,以加害于人。看这本书时,我又查了下《天长县志》,载:景佑四年至宝元二年(1037——1039),包拯任天长县令,有智破牛舌案闻世。
可是我也只是知道这一点点。
这回读《大宋名臣包拯》,我是细细看的,这一看,好家伙,包公一下子在我心中活了起来,敢情包拯也是一个普通人啊。他的父母、他的少年、他的求学、他的朋友(同年)、他的做官,等等,都是那么的实在,那么的可感可触。噢,包拯是一个真实的人,不是传奇。他有血有肉。
包公999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爷爷是个乡塾,父亲包令仪是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的进士。包公的童年是幸福的,父母双全。1012年,也就是宋真宗祥符五年,包公的父亲被任命为福建惠安知县……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包公的童年。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童年,是一个少年健康成长的少年。不是我们听来的,那个传奇的由寡嫂哺养成人的包公。
包令仪赴惠安任职,家属随行与否,史书上没有记载。作者缜密分析,认为13岁的包拯极有可能是跟了去的。作者举出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少年随父“宦游”的事例,说明包拯是有可能随父去惠安任上的。我读到此处,颇有同感,因为我看过《范仲淹传》,知道范仲淹随继父读书的事,又曾读过一本赵元任的书,他说到曾随爷爷从保定迁任异地搬家的故事,那时赵元任还很小很小,小孩子见家里搬家,很是兴奋。
包公的随行,是有可能的。毕竟这时他已13岁,又是长子,以功名计,也是要严格管教的。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取进士,外放的第一站是和州监税,但时间很短,之后“解官归养”,到39岁才重新出仕了天长知县,这之后,知端州、回到京城任糟运官,再监察御史、出使辽国、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户部副使、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河北转运使、知扬州、知庐州、知池州、知江宁、兵部员外郎、刑部郎中、知开封、户部枢密副使……看了这本书,仿佛跟着包公游历了一番大宋王朝,包公一生的足迹也历历在目。知端州,包公就流露出他性格刚直的一面,端州出砚,端砚是四大名砚之一,也是贡砚,因此许多官员用之送礼,使砚石的需求量大增,包拯到任,限制砚石开采,限制出砚数量,违者处罚。包拯三年后离任,端州万人巷空为他送行,临走时一个百姓将一方端砚交与仆人,让其日后交与包大人,船行途中,包拯知道此事,随手将这方名砚扔入水中,还将仆人大骂了一顿。这让我想起,当代曾有一官员,行贿者将钱放下就走,官员撵不上,一气之下,直接将钱从楼上扔下,结果百元大钞飞满了整个一幢办公楼,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新闻事件。包公东沙洲扔砚,那时媒体还不发达,已传为佳话,也可见其影响。
包拯真正名传朝野,应该是他任开封府尹之后的事。开封是大宋的都城,每个朝代,都城的长官肯定是最重要又是最难干的差事。包公在开封府留下的故事甚多。这些,在此我就不一一解密,喜欢的读者可自己找来一读。
总之,这本《大宋名臣包拯》,是一本好书,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把包公从传奇王国请回现实人间的书。读了这本书,会让你感到包公是一个可亲可敬可感的好人。
最后还要说一句,那天早晨我正在厨房摊粑粑,边摊边看这本书,结果把一锅粑粑给摊糊了,说明这本书真的是好看呢。
马丽春,医学硕士,高级编辑。文史写作者。发表小说、散文、随笔各类文字上百万。著有《与欲望无关》《画画这事儿》《大宋名臣包拯》等书。已成书的有29万字的《包公那些事儿》(暂定名)、31万字的《萧龙士艺术年谱》。现正在撰写南宋人物《陈亮师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