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和美的魅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安徽故事”采风作品选(十三)

发布时间:2025-02-17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编者按:为实施好"文学强基"行动,引领和动员“文学皖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文学的方式书写新时代乡村变迁,反映江淮大地上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文学力量,省文联、省作协主办了“和美的魅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安徽故事”系列采风创作活动,现陆续推送走进芜湖湾沚区的采风作品,以飨读者。


作品欣赏


梅村写意

张诗群


淡白的太阳与池塘边的榆树叠映在一起时,田野笼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薄雾。此时,丰收后的大地宁静蜿蜒,成群的麻雀飞过村庄上空,不远处黛青色的树林里偶有一两声人语,初冬的梅村醒过来了。

这是皖南冬日的早晨。我在梅村,在“风雅颂”餐厅前的一大片农田间闲走。收割后的田野稻茬枯黄,再生的新叶如翠似碧,尽管立冬已过,池塘和沟渠边仍有野花凌寒绽放。阳光稀薄,田畈间,一只黑狗正追逐着一只起落的鸟儿,鸟儿也是黑色的,也许是乌鸫,也许是鹩哥。稻茬绵密,仿佛阔大厚实的地毯,鸟儿扑棱棱地飞起又落下,慌不择路地钻进稻茬里,黑狗摇着尾巴,欢天喜地地在稻茬间扑腾,四蹄陷进去,又跳跃着蹦起来,像自由撒欢的王。此时,泥土和草木的气息在田坂间涌动,它质朴亲切,仿若故人,让人忆起年少的乡村岁月。

田野若是海,回身望去,村庄便成了岸,岸上是古朴又时尚的“梅村小筑”。围墙花篱之间,是村舍改建的主题民宿,是树枝上悬垂的诗词名句,是秋千架和观景露台,是“风雅颂”餐厅里的咖啡馆,是草坪上的露天钢琴,是白墙上“落日晚风的尽头,油菜花炊烟和狗”的醒目标语。若是时机恰巧,你还能看到邮政速递的低空配送无人机,悄无声息地停落在草坪上,像一只不被打扰的蜻蜓。

这也是梅村。

藏身于湾沚区红杨镇周桥行政村,梅村是区域版图上一朵不起眼的梅花。这朵梅花很小,不足3平方公里,村民 280多人。梅村人大多姓梅,据说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后裔。梅尧臣是宣城人,梅氏是宣城望族。而红杨曾为宣城属地,直到1971年才由宣城划属芜湖。宋嘉祐年间,梅尧臣的族弟到青弋江畔的南陵任职,同室宗亲看望他时,发现了“乐土可居”之地章务里,其后不久,梅氏的一支便携家带口从宣城柏山迁居到了章务里,也就是今日的梅村及周边村落。“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春日的梅村并不多见梅词中的梨花,意境却颇为吻合。欧阳修评梅尧臣诗词“初喜为清丽,间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益老以劲”。梅尧臣还写过“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此时的梅诗已脱尽清丽,归于平淡,倒与梅村的田园生活神韵相合。梅村虽不以种梨为乐,村庄入口和田间的彩虹路旁,却立了很多杆梅花形路灯,一瓣一瓣,那梅花嫣然开放在村庄,像许多盏明艳的灯火。

几年前,梅村人无从想象,他们的生活会呈现和祖辈完全不同的面貌。也许他们并不懂得“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更不明白“以宿带村、整村运营”为何物,但自从设计和建设团队的年轻人来到梅村,接下来的一切都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坑洼不平的村道平坦宽阔了,修整后的村庄从未有过的干净整洁;闲置的民房被租赁了去,时日不久就变成一幢幢朴拙典雅的民宿,每一幢每一间都有别致的名字,或是“抱鹅的少年”,或是“我们仨”“镜子”和“第77封信”……梅村人更始料未及的是,祖辈们一直相沿的养鸡贩鸭、卖石头出苦力才能挣得的一份收入,现在可以在“风雅颂”餐厅、在“梅村小筑”民宿、在村庄的新建工地以及养花种树的每一个角落,足不出村亦能轻松获取。

梅村开始有了故事。梅村人渐渐发现,自己竟是故事的主角。梅村第一个考上大学又回村工作的陶银、第一个外出打工又回乡创业的方叔、第一个考上航空学院的飞行员、从贵州远嫁而来的六婶、热爱土地的种粮大户董叔,会磨制咖啡的哑巴叔……他们的经历被拍成短片发布在梅村公众号上,这些梅村人早已湮灭在岁月深处的记忆,或辛酸曲折,或婉转动人,从不被在意和关注过,却是今日梅村故事的主角,因此,每一帧画面都抚慰人心。

我不止一次听过哑巴叔的故事。梅村运营方和民宿主理人高洁说起哑巴叔时,眼神清亮,激动难抑。在梅村,哑巴叔的不幸是一道伤口,一提起来就让人沉痛。哑巴叔七岁时因病未能及时就医成了哑巴,及至成年终于娶妻生子,孰料前两年,已成年的独子意外身亡,妻子也远走他乡,哑巴叔备受打击,终日以酒浇愁,别人眼中美好的梅村成了他灰色的牢笼。

梅村的咖啡馆营业了,高洁想到哑巴叔,便要聘他为咖啡师。只会在土地里刨食的哑巴,如何能从事这种闻所未闻的高雅营生?好在哑巴叔不会说话,心却聪慧,很快就能把一杯咖啡磨制得又香又浓。高洁于是将哑巴叔手工磨制的咖啡取名为“无声的爱”。一杯“无声的爱”,和哑巴叔久违的笑容,一起成为梅村醇厚耐品的风景。

有时静下来想一想,去梅村,竟是奢侈的体验,这奢侈多半是时间和心境的难以自洽。我曾三访梅村,每一次皆是对诗和远方的造访,是灵魂的归隐和心灵的振翅。

第一次去梅村,是油菜花遍地金黄的春日,整个村落仿佛一只小舟,停泊在花海之中。我是作为阅读分享人,去梅村分享一本书。油菜花田里树起了一面半月形的屏风,我和朋友们背倚屏风在花田里快乐地聊一本书。那一日阳光明媚,从四野吹来的风带着油菜花的芬芳,让梅村成为忘忧的世外桃源。

第二次是秋日傍晚,夕阳的余晖落在村前一面墙上,墙上绘了红彤彤的柿子,在温暖的光影里,这是一幅尘世安好的愿景。见一户村民敞着院门,我们信步走进,花白头发的奶奶正在炒一锅咸肉,老式的锅灶,灶膛里柴火噼啪正旺。旁边是闲置的燃气灶台,奶奶笑说还是柴火灶烧起来舒坦。满屋子都是咸肉炒熟的香味,院子里几个叔伯正笑语喧阗地聊天。这可亲的人世烟火!

第三次便是初冬,山寒水瘦的皖南已有寒意。我们去时,恰逢“午后梅村”的围炉煮茶,“午后梅村”是梅村的村民茶话日,上一期的主题是“梅村的变与不变”,本期的主题是“这一年的收获是什么?” 火炉上烤着栗子和红薯,两旁的沙发软椅上围坐着村民。炉火温暖,热茶续了一杯又一杯,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唠起了家常。负责梅村绿化的梅叔说,这一年他在家门口挣了工资又照顾了爹娘;做保洁的方婶说,她家的两层小楼正在改建民宿,由上海回乡的儿子儿媳负责打理;众人打趣种粮大户董叔已跻身梅村首富,董叔不好意思地笑出了一口白牙……

玻璃房外,冬日暖阳沐浴着远方的田野,几株红杉仿佛油画中的静物,此刻的梅村成了写意的风景。我想起刻在“梅村小筑”民宿墙上库切的那句话:你内心肯定有着某种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区别开来。我想,梅村也有一把温暖的火焰,于是,它成了不一样的梅村。


——本文原载于《新安晚报》2024年12月31日




作者简介

张诗群,中国作协会员,安徽文学院第四届签约作家,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领军人才,文学创作一级。作品散见《小说月报》原创版、《北京文学》《安徽文学》《福建文学》《雨花》《边疆文学》《西湖》《红豆》等刊。出版著作数本,获奖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