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徽作家网  |  设为首页
安徽作家网

安徽省作协主办

新书发布 | 评论家陈宗俊新著《潘军论》正式出版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安徽作家网  作者:安徽作家网

后记

陈宗俊


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缘分这东西的奇妙。我对作家潘军的关注,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时代。我本科就读的学校就是我现在供职的单位,不过那时还叫安庆师范学院。当时中文系的课程不像现在这么多,学生也没有那没多的“证”去考,闲暇的时间比较多。打发多余时间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泡图书馆。出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热爱,大学期间在学校图书馆和中文系资料室,我经常翻阅《花城》《收获》《作家》《钟山》以及《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在此过程中,时常看到一个叫“潘军”的作家的小说出现在这些期刊上,再看文后的作家介绍,发现他与我竟是怀宁老乡。这种情感上亲近感让我逐渐留意起这个作家来。除了情感因素,更多的还是潘军小说本身的魅力。现在回想起来,彼时正是潘军结束下海经商生活重回案头写作的人生创作的第二阶段,也是他作品的影响力由“圈内”从走向“民间”时期。对他小说看多了,就有一种想表达的愿望。记得这期间还给潘军老师写过一封信,很快他就回了,说到安庆有机会一见——这无疑是对一个文学青年的莫大鼓励。后来我们就有了一些时断时续的联系与交流,直到近年潘军回安庆定居后我们才逐渐走动多了起来。这一晃,20多年就过去了。

说来惭愧,相较于一两年就出一本著作的同行来说,我不是一个勤奋的研究者。所以工作这么多年来,对潘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大都是对作家创作的某个问题写成单篇论文,也没有什么体系。但积少成多,慢慢下来也就有了十几篇,于是就想将它们结集出版的念头。这些文字,最早的一篇写作于2002年,最近的一篇完稿于2024年初。因此,这部著作是我个人跨越20余年潘军研究心得的一次集中展示。

书稿主体部分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综论,下篇为作品论。上篇除第七章“潘军回乡后的小说创作”为新作外,其它章节的写作时间大都较久远。下篇的写作时间集中于2018年秋到2019年上半年在我北京大访学期间,此时有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来读书与思考。还记得这些作品论大都完成于北大图书馆二楼靠西边的那片自习区。因此,这部书稿由于写作时间长、个人学养与心境等因素的差异,因而在观点、文字风格等方面很不一致。在整理书稿过程中,尽管我对这些文字做了较为系统的修改与润色,也尽量避免个人的情感因素而影响到对研究对象的理性判断,但仍不太理想。尤其是在此书“导论”中提出的目前潘军研究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我也并没有解决。而对于一些问题的论述,比如潘军小说的先锋特质的“怀疑与批判精神”“第一人称叙事”这两方面的分析还不是很深入。除这两点之外,潘军创作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特质?潘军各种文类创作间的关系?等等,因能力和时间等因素也都未能很好的展开。但敝帚自珍,现在将其出版算是对自己这些年来潘军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我从青年到中年的生命历程的一次见证。

书中的部分章节曾公开发表过。在此感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作家》《安徽文学》《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百家评论》等期刊,以及吴义勤、崔庆蕾、宗仁发、李国彬、余昌谷、陈寿富、孙涛等先生对拙作的垂爱。需要说明的是,书稿第一章是在我与黄晓东教授合作发表的单篇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第二章初稿由我的硕士研究生熊爱华执笔,后我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的增删,在此不敢掠美,特向两位表示感谢。因书中正文中已有注释,故不再书尾单列参考文献了。

在目前国内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下,一些朋友曾建议将此书稿申报某个级别的课题或者项目什么的。在此,对这些朋友表示感谢。我只想说,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是功利化的,总有一些人为着爱好而坚持写作。这也是学术的长久生命力与魅力之所在。人生不长,做不了几件有意义的事。

感谢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对拙作提供的出版资助。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作家潘军老师、安徽出版集团总编辑朱寒冬先生、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姚巍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责任编辑张妍妍、柯谐两位女士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感谢马德龙兄对封面和版式的精美设计。

特别感谢北京大学陈晓明老师在百忙之中给拙作慷慨赐序。有幸在北大跟随陈老师访学一年,从中获益良多。序中陈老师的诸多赞美之词令我汗颜,这对我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在我人生与学术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诸多前辈和师长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感谢家人的理解和宽容。此书送给即将上高中的女儿陈一苇。

尽管此前也出过几本小书,但我更愿意将这部《潘军论》作为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因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请读者不吝赐教。


2024年5月10日于安庆



作者简介


陈宗俊,安徽怀宁人。文学博土,北京大学中文系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在内的各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当代作家评论》《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飞翔与行走》《潘军论》《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史论》(合著)等著作。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与成果鉴定专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作家协会特约批评家、南京财经大学当代中国散文诗创作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安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安徽省文艺评论奖等多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