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黄爱国
浏览量:1400 | 上架时间:2022-11-18
初遇在1977年。那时,合肥还没被称为霸都,中铁四局在一众建筑企业中亦不十分起眼。他们于45年前牵手,落户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种厚重文化与前进力量。彼此皆因对方而精彩,共同谱写了一曲相互欣赏、共同奋斗的传奇。
近年来,安徽合肥因科教、拼搏、敢闯、创新等特质,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在这座城市的中铁四局,持续奋斗争先初心不变,进而成长为国内建筑行业的“标杆”。2020年,合肥成就GDP万亿梦想,中铁四局连续4年生产营销双超千亿。从进驻合肥到成长为建筑央企龙头,风雨45年,中铁四局与合肥,皆因对方而更加精彩,继续谱写着盛世华章。
中取华东,与合肥结下不解之缘
在铁道部“中取华东”的布局中,铁道部第四工程局1977年落子合肥,开启了立足华东、辐射全国的新征程,同时也与这座创新与活力之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诞生于抗美援朝战火硝烟中,前身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的铁四局,在抗美援朝保畅通的战斗中,战士们手握钢枪打豺狼,手拿铁锹建桥梁,承担了朝鲜战场上约42%承担铁路维修保障工作,电影《金刚川》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他们。从朝鲜战场凯旋后,铁四局总部机关设在现北京饭店附近。
随着祖国建设的全面铺开,为建设战备铁路2208线,局机关1966年迁往云南富源,后与铁四院合并于1970年迁至武汉。期间,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铁八师等队伍不断融合,先后与铁三局、铁六局、华北铁道工程局等队伍在祖国建设中共同奋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渐形成了一支数万人的钢铁队伍,承担建设宝兰铁路、宝成铁路、兰烟铁路、集二铁路、枝柳铁路、焦枝铁路等一大批新中国钢铁动脉,为国家交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5年,总部在武汉的铁四局成立了合肥基地办事处。得知铁四局总部有搬迁至合肥的意向,安徽省委和合肥市非常重视,时任安徽省委第二书记李任之亲赴北京,向国务院谷牧副总理汇报,表示合肥会像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合肥一样支持铁四局搬迁至合肥。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供应依旧紧张,而铁四局有五六万人,仅吃粮就是一个大问题。在那个时代,江淮儿女的热情期盼,安徽合肥敞开胸怀,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大格局。
1976年12月下旬,安徽省委工作会议在铜陵市召开,特别邀请在武汉的铁四局党委派人参加会议,年轻的局党委常委、团委书记李国瑞奉局长闫海清、党委书记刘德义之命出席。12月30日晚12点多,李国瑞接到刘德义从武汉打来的电话告知:李先念、谷牧等7位副总理批准铁四局与铁四院1977年1月1日分家,四局机关将搬迁合肥。刘德义要求李国瑞立即向李任之汇报,李任之听后非常高兴。第二天下午,李任之在省委工作会议总结讲话时,特别讲了国务院批准铁四局搬迁合肥这件大事,并请李国瑞站起来亮个相,让大家认识一下。
随即,铁四局合肥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也深切感受到安徽省和合肥市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持。副局长陈如品负责基地建设工作,他是一位1939年即参加对日斗争的新四军老战士,与当时在安徽省和合肥市任职的很多老革命家原本就很熟悉。他来到省政府向副省长马长炎汇报,马长炎高兴地说:“铁四局迁到合肥,我们非常欢迎,有什么问题我们尽力解决。这么着吧,明天我就到你那里看看。”第二天。马长炎便到现场看了四局的规划,并让陈如品去找他的老战友、时任合肥市委副书记丁之。听说规划需要400多亩土地,丁书记曾惊讶地问:“老陈,你们要400多亩土地呀?比我们市委市政府还大呀!”陈如品解释道:“我们大院内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办公大楼和其他附属楼之外,还有中小学校、招待所、托儿所、医院、印刷厂等附属单位,还需要建一个体育场和商场。”丁书记听后感慨地说:“怪不得呢,我们一定支持!”接着又说:“你就不要跑了,叫经办人到我们规划部门,帮你们解决就是了。”
在合肥市的协调下,拆迁范围内80多户菜农在仅几个月时间就全部迁出。
不到三年时间,局机关从局办公楼到单身宿舍、职工住宅、幼儿园、中小学、职工食堂、招待所、生活供应站、防疫站、中心医院等相继建好。
值得铭记的是,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对铁四局一如既往的关怀与支持。万里曾经是铁道部的老部长,一直以来对铁四局非常厚爱,四局的困难,有求必应;四局重要会议,有请必到。1977年9月,铁四局召开科技大会,万里书记和顾卓新省长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后来,铁四局党委机关报《铁道建设》复刊,书法出众的顾卓新还为报社题写了“铁道建设”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一直被当作报头沿用至今。
当时,万里认真审视了机关大院规划图后认为,办公大楼靠马路太近不合适,一是灰尘大,二是噪音大,三是不利于绿化,四是以后城市道路加宽有可能还要拆迁,建议后移30至50米。针对办公大楼9层设计,已是当时合肥的最高建筑了,万里问道:“为什么不建15层高?”陈如品回答:“15层就超过铁道部批的建筑面积了,如果超标那就需要报国务院批准。”万里问铁四局行政负责人张子厚:“总不能让每个办公室冬季生个煤炉子取暖吧,你们为什么不集中供暖?”张子厚说:“合肥不属于取暖区,铁道部查了怎么办?”万里说由他负责。因此,铁四局成了合肥集中供暖最早的单位之一。
当时,省政府机关用的是合肥钢铁厂的煤气,铁四局提出希望把煤气引入局机关住宅区的想法,安徽省立即应允,同时得到合钢的支持。前后不到半年,局机关职工就用上了清洁的煤气。
在安徽省和合肥市的支持下,八十年代起,铁四局沿规划中的合肥二环线,相继迁来了机筑处、四处、新运处、建筑处、经租处等单位,建设成各处机关基地,处机关结束了长期以来流动搬迁的历史。在合肥市区边缘的白水塘用5万元青苗费接收了省公安厅的一块250亩土地,建成一个配件站仓库;在肥西县征地200亩,建成一个机保库和职工宿舍区。安徽省还支持六处落户芜湖,电气化处落户蚌埠,在黄山脚下的屯溪建成了铁四局职工疗养院。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铁四局在合肥东七建成合肥铁路工程学校(中专),纳入国家同类学校招生计划,毕业生由四局分配,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央企皖军,在建设家乡发展壮大
再遇是在合肥的建设发展大潮中。搬迁合肥以后,局处两级机关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吉卜赛”式生活,有了稳定的后方基地。企业主动融入地方积极投身安徽和合肥建设,为这座城市乃至安徽大地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着四局力量。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建筑市场风生水起。以建筑行业国家队的主力军,铁四局迅速融入合肥乃至安徽,以及面向华东和全国的不仅仅是铁路市场,在市政、公路、桥梁、房建、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全面突破,在服务国家建设需要中企业也迅速发展壮大。
安徽饭店座落于安徽省会合肥市处景色秀丽的西山风景区,北临清碧城河,南眺繁华闹市。饭店主楼二十四层,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作为安徽省首家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是安徽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这座90年代的合肥市90年代的标志性工程,就是铁四局落户合肥不久后的杰作。
1995年,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四层立交桥——合肥五里墩立交桥建成通车。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都到工地参加过义务劳动。按常规,这座桥建设需要两年时间,但实际上,铁四局人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半年。彼时,铁四局调集四处、二处两个“王牌”工程处参与。立交桥建好后,观摩者接踵而至,连上海还派出观摩团来观摩考察。20多年过去了,这座桥质量上乘,每天数万辆次车辆有序通行,为疏解城市交通发挥了重大作用,合肥人用“五里飞虹”命名此桥,表达心中的喜爱。
2000年,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改制为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释放出新的活力。成立大会上,时任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张平和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吴昌期等领导到会祝贺为中铁四局揭牌,体现了安徽省对中铁四局的关心、厚爱,对企业发展新的期待。
合肥有太多的重大民生项目深深烙上铁四局的印记: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名人馆,合肥市图书馆,合肥会展中心,金屯立交桥,长江西路高架桥,铜陵路高架桥,金寨路高架桥,合作化路高架桥,畅通二环工程,合肥地铁1-8线除个别项目以外的所有线路……特别是合肥成为华东地区高铁新枢纽过程中,中铁四局参与建设了合宁、合武、合蚌、合福、商合杭、合安九等铁路项目,还有正在建设的合新铁路、巢马铁路。合肥人熟悉的合肥火车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都挥洒着四局人的汗水。正在建设的金寨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引江济淮项目,合肥新桥机场S1号线,合肥文忠路,骆岗公园等等工地上,都飘扬着中国中铁四局的旗帜。中铁四局人以一项项优质工程来回报合肥人民的信任。
时针稍稍往前回拔,近几十年来的安徽建设版图上,不断在续写着与铁四局新的交集。合九铁路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由铁道部和安徽省共同投资28.87亿元建设。铁四局承担了这条铁路建设的绝大多数份额。2000年之前,从皖北到皖南的大地上,商阜铁路、漯阜铁路、阜淮铁路,淮南复线铁路,皖赣线、浙赣铁路,小杨村铁路枢纽,阜阳铁路枢纽,合肥铁路枢纽等等,无不同时镌刻着铁四局的奋斗和安徽人民倾心支持的印记,也竖起了一座座路地友谊的丰碑。几乎每一条铁路的建设,安徽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支铁办,把铁四局的事当成自家的事,立即办并办好。
关怀接力,续写合作共赢新篇章
如今的铁四局与合肥,早已超越彼此的“遇见”,而是深度的融入。多年的南征北战,铁四局的员工来自祖国各地。刚迁入合肥时,铁四局安徽籍员工不到10%。改制后的中铁四局隶属于国资委下属的中国中铁集团有限公司,是妥妥的央企,而且是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两大建筑央企的标杆。如今,中铁四局与安徽各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招收越来越多的安徽大学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入职,安徽籍员工占比超过一半,成了实实在在的“央企皖军”。
进驻合肥以来,中铁四局的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一支劲旅。企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安徽这块沃土的哺育是分不开的。安徽省和各地尤其是合肥,对中铁四局的支持是全方位的。
听曾任铁四局党委书记李国瑞说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省应铁四局请求,从教育部申请专门为铁四局考生高考降分的故事。当时,李国瑞向安徽省领导汇报说,铁四局的职工非常辛苦,长年累月在深山老林、在穷乡僻壤,在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从事着最苦最累的工作,出色地完成国家一项项建设任务,流传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说法。自已苦点累点并不怕,但孩子经常转学,成绩普遍不好,跟着家长流动遭罪却无可奈何,为此,请求申请给四局职工子女高考录取分数线降分。后来经过安徽省向教育部争取,给予当年铁四局职工子女考生降档5分的优惠政策。
而铁四局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片热土。除把每一项工程都建成精品外,1991年,安徽省发生了特大洪灾,铁四局一马当先,组织救援队到洪水最大的地方地抢险。此后,每逢地方发生自然灾害,冲在最前面的队伍里有铁四局,率先组织募捐的有铁四局。刚落户合肥不久,为解决知青返城问题,铁四局向国家申请了上千名就业指标,就为安徽省送去百余就业指标名额。这种相互支持的情愫,贯穿着驻肥几十年。
合肥的太湖路穿过铁四局机关,将局机关一分为二。规划的道路上有办公楼,有职工住房,也有学校教室,还有菜市场,搬迁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铁四局顾全大局,耐心细致做好员工工作,第一时间搬迁并将修路用地交与合肥市。
铁四局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剥离相关职能,合肥铁中和第四铁路公安处相继与企业分离,顺利移交给合肥市政府。合肥市妥善安排公安干警工作,把合肥铁中与南园小学合并成南园学校。中铁四局以自己的方式回馈地方的关怀,他们与定点扶贫的颍上县相关乡镇签订了毕业生就业优先录用协议,并与蒙城县签订了劳务工优先使用协议。
安徽省或在安徽任职的许多领导都来过中铁四局或到四局的工地。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的汪洋同志就多次到四局工地上视察工作。2004年春节,已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回良玉回合肥时还到清溪路看看,与四局领导亲切交谈。曾在合肥八中学习过的李克强总理访问蒙古国时,为中铁四局建设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工程落成使用剪彩。2021年1月,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四局在岳西承办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曾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在推进合肥大建设过程中与铁四局相知相熟。孙金龙去新疆建设兵团任职后,时任中铁四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河川和总经理王传霖等领导在新疆出差期间拜望孙金龙,共同回忆起合肥大建设的峥嵘岁月和愉快合作历程,意犹未尽。
在脱贫攻坚战中,中铁四局对口扶贫安徽省颍上县杨湖镇汪李村和八里河镇朱岗村,而颍上县也是合肥市结对扶贫的单位,中铁四局先后派出5名驻村干部驻村,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助村提前顺利脱贫,并继续在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上发力,受到了时任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和现任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等领导的高度称赞。
2020年,中铁四局举办第纪念铁道工程总队入朝作战70周年暨第10届企业文化节,企业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歌舞场景剧《奋斗之路》,虞爱华全程参会并现场观看了90分钟的演出,对中铁四局人勇当祖国开路先锋精神予以充分褒奖。作为抗美援朝铁道工程总队志愿军的传人,中铁四局展厅展陈着大量珍贵的抗美援朝图片,安徽省委多位领导看后对企业的红色基因称赞不已,省委省政府还授予这个展厅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徽省和合肥市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铁四局和所属单位积极投入创建过程中,局机关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所属的四公司、建筑公司、七分公司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为合肥文明创建贡献了四局力量。自2001年开始,中铁四局每两年举行一次“四局好人”评比,弘扬企业和社会正气,这项活动被安徽省命名为文明创建十佳品牌。中铁四局党委宣传部部长许国还被推举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努力促进着安徽省和中铁四局摄影事业的繁荣。
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中铁四局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不断为合肥和安徽争得荣誉。近些年来,中铁四局参加建设了京沪、京广国家绝大部分高铁或铁路客运专线,还走出国门,在全球20多个国家承建工程,获得了36项鲁班奖和42项詹天佑奖,铁路信用评价30奖获得A级,在国内参评企业中一枝独秀。2018年起,中铁四局跨入生产、营销双超千亿企业行列,每年为合肥贡献着数百亿元GDP和数以十亿元的税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安徽省和合肥市对中铁四局的认可、支持、关心是全方位的。在合肥这块土地上,成长起党的十二大代表刘德义、十三大代表张健基、十六大代表张河川,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琨、李中庸、程聚生、许宝成、王传霖等四局优秀干部。四局员工胡开颜、翟长青、裴维勇等被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
中铁四局时刻记得合肥的好,合肥也成就着企业的荣耀。最近,合肥市邀请中铁四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勃去合肥市研讨城市发展并征求企业意见。刘勃表示,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是我们不变的情怀,中铁四局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正奋力打造建筑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携手合肥继续书写着发展共赢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