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札记/马光水

浏览量:1401 | 上架时间:2022-11-18

鲁迅先生曾说,一部《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却看见一些小人物的曲折悲惨的命运。每一次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尽相同的感受。在青涩的青少年时代读《红楼梦》,完全被其中的爱情所吸引,及至今日再读,便格外关注大观园里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更感觉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渺小与无奈。

 

谁的眼泪在飞

 

一个人,不管你受了多大的委屈,历史不会陪你哭泣,哭泣的只能是你自己。

晴雯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同样是下派干部,晴雯与袭人的结局竟是天壤之别。一个是受尽委屈,郁郁而终。一个是大笑出门去,嫁得如意郎。

我每次读晴雯,就仿佛听了一次二泉映月,在凄凄惨惨的乐声中,看见阿炳凄苦、悲凉的命运。阿炳一生有一次演出,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那是阿炳的命运交响曲,也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我每次在读和听的过程中,都会潸然泪下。

毛泽东晚年每次读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都忍不住会嚎啕痛哭。他哭的是山河破碎,未能收拾的悲哀。而我哭的是晴雯和阿炳的委屈和无奈。

只因为一个十锦春意香袋,大观园便来了一次大搜查。这一次搜查,是有几个动因的。表面上是维护封建礼教,实际上是权力内斗的结果,也是大观园濒临破产急需裁员的的前兆。只可惜委屈了诸多丫鬟和下人。

我不知道王夫人为什么一见到晴雯就怒火中烧。按说,晴雯是贾母身边的人,王夫人早该见过。可她一见晴雯钗亸鬓松,衫垂带腿,略含春睡捧心之态,便勾起火来。

这都是美丽惹的祸。也是晴雯对王夫人和袭人的为人了解的不够。

隋朝有个徐文远,他有两个学生,都是起义领袖,一个叫李密,一个叫王世充。徐文远被当做奸细做了李密的俘虏,可他堂而皇之地大腿翘二腿,接受李密行跪拜师礼。当他被王世充请宴的时候,王虽然也行拜师礼,可他当即还了君臣之礼。后来有人问徐文远为何如此,他说,李密是君子,而王世充是小人。得罪小人是会招杀身之祸的。

当然,我在这里对晴雯的要求有点苛刻了。晴雯深居简出,不过一个丫鬟,怎么可能在贾府里学会纵横捭阖。

其实,晴雯在王夫人气势汹汹地质问下,已非常小心翼翼地回答了。她首先表明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并且上一层有老奶奶老妈妈们,下一层有袭人、麝月、秋纹等人,她只做些针线活,还在不经意间说出自己是贾母派来的,也算是很巧妙了。可王夫人还是直接狠狠地说,明儿揭了你的皮再撵你。

王夫人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晴雯像妖精。可晴雯是处处谨慎小心,即使宝玉撩她,她也是断然拒绝,平时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晴雯仍然遭此横祸,怎么接受得了。

那么这里是什么原因导致王夫人对晴雯赶尽杀绝呢?

我想一定是有人告了密。究竟是谁告了密呢?也就是说晴雯妨碍了谁?除去晴雯,谁的收益最大?

王夫人发怒说的话,有许多是丫鬟们同宝玉的私语,以致丫鬟们面面相觑。这是有人将她们平时说的话统统传到王夫人那里了。也就是说怡红院里出了间谍。

其实,我们不难推测。晴雯最瞧不起袭人“偷试”、碧痕“洗澡”、麝月“上头”等猥琐行为,等同于卖身承欢。关键是晴雯不该将其一语道破。晴雯得了一时嘴瘾之快,却无意将家丑外扬。这是王夫人等不能容忍的,也是袭人等急欲承欢的丫鬟们所痛绝的。

这一次大观园通过抄家,赶走了司棋、蕙香、入画、晴雯以及一干唱戏女孩,共有十几人。其中,晴雯最冤!

或许还是贾宝玉最先发现了猫腻。他对着袭人质问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了,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毫无疑问,间谍的最大嫌疑就在袭人、麝月、碧痕、秋纹身上。而袭人的嫌疑又更明显。

晴雯是个孤儿,乡籍姓氏不可考,从小卖给赖大,十岁时又被赖大孝敬给贾母。本以为过上了好日子,一切顺风顺水。谁知突然被赶了出来,犹如晴天霹雳。她竟然无处安身,只能投靠姑舅哥哥吴贵。不料那姑舅嫂子是个水性杨花之人,哪有心思照料晴雯。晴雯只睡在一领芦席上,盖着旧被絮,就像从阿房宫掉到冰窟窿。

晴雯从小缺少关爱,没有家庭温暖,养成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孤僻又狷傲。在怡红院本已着了风。此时得不到调养,病情愈加严重。贾宝玉这时候来看她,那种感激之情无法言表。贾宝玉拿了一只散发着油膻之气的碗,斟了半碗茶递给她,并无茶味,且咸涩不堪,可晴雯却像得了甘露一般,一口气灌了下去。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晴雯做了两件大胆的举动。先是狠心咬下自己葱管一样的指甲,再是脱下贴身红绫小棉袄,而且把这两样代表着自己的身体和身心的东西,珍重交给贾宝玉。晴雯是因为“狐狸精”之名被撵了出来,她想不如把虚名做实,并且,这也表达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之爱。这种爱既有冤有悔,又无怨无悔。她本来无意于得到,而此时却又想得到,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挣扎。她是因纯洁被冤枉,此时此刻,她又混沌而忘情。晴雯十六岁的人生是短暂的,她无法承受人世间的复杂和无情。

从古至今,爱情是个韵味悠长的主题,虽然偶有新意,但陈词滥调者多。而晴雯对贾宝玉的爱,却总让人惦念不止,让人泪不自禁。晴雯一生唯一一次享受到的温暖,就是贾宝玉给她倒了半碗茶,而这竟变成她对爱的支撑。她为理想的爱的灵魂守候,犹疑着,在温柔的冰冷中离开。

晴雯去世贾宝玉自是伤感思念,情不自禁做了一篇《芙蓉女儿诔》。有人说这篇诔是为林黛玉预写的,我不赞成这种观点。你看他对晴雯的评价之高,空前绝古:“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晴雯带着无法昭雪的冤,带着无望的爱,带着悲愤的恨离开了。她的离开预示着红楼衰落的开始。大观园里,那么多模糊混乱的身影,有谁比晴雯悲怜。她就像一只蚂蚁,被随随便便地捏死。窦娥之冤尚有人昭雪,可晴雯呢?

 

鸳鸯的骨气

 

正气就在我们身边,董道不豫是正气,可以养浩然正气。但正气缺少骨感,没有骨气来得真切。骨气是骨髓里散发的香气,是属于自己的,深入到人的内心。不仅是临危不惧,还要有牺牲精神。

《红楼梦》里的鸳鸯,蜂腰削背,鸭蛋脸,高高的鼻子,两边腮帮上点缀着微微的几点雀斑,并非很漂亮一类。但她有心胸,有性格,心高智大。

这种女人,会把一般人不放在眼里,因为她心中有理想有抱负。鸳鸯是贾母的一席丫鬟,什么场面没见过。她每天接触的人,都是谨慎小心、礼貌有加,每一个人都要向贾母请安拜谒,她也就自然会生出高高在上的感觉。

邢夫人是个老实人,禀性愚弱,她不了解鸳鸯。在她知道贾赦看中鸳鸯,欲把鸳鸯纳入房中的时候,竟然一筹莫展。他想托王熙凤,可王熙凤的态度很明确:这是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

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的角色,他才不愿意趟这个浑水。

没办法,邢夫人直接找到鸳鸯,开门见山:老爷想把你收在屋里,然后封作小妾,既体面,又尊贵,那是看你模样儿好,行事做人温柔可靠。甚至还加了一句更诱人的话,若是生了个一男半女,就和我并肩了。也就是成了主人了。

《诗经》里多是写田园水边的爱情,让我们惊动,让我们惋叹。这种主人与奴仆强扭生涩的关系所见不多。鸳鸯不是不懂。但她觉得肉体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她要如花一般去绽放。她不能接受邢夫人的安排。于是她斩钉截铁: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明媒正娶我做大老婆,我也不愿意!

王熙凤玩了一个滑头,她把这个信息透露给了平儿。平儿一见到鸳鸯,便略带讽刺地直接叫唤道:新姨娘来了。鸳鸯更加恼怒,果断地回道:我剪了头发做尼姑,也不会同意的。一辈子不嫁男人还乐得干净。不然,还有一死!

贾赦看邢夫人出面不行,又鼓动邢夫人去找鸳鸯的哥哥嫂嫂。他哥哥金文翔是贾母身边跑腿买东西的,她嫂嫂也是贾母身边浆洗的头儿,也算是有点分量的人物。谁知,她嫂嫂被鸳鸯骂的狗血喷头。她哥哥采取怀柔政策,把鸳鸯接回来,晚上慢慢把贾赦的话告诉她,让她做姨娘体面当家。鸳鸯咬定牙坚决不愿意。

近日,网上讨论正义一词。不知谁曾说过:正义也许迟到,但从不缺席。有人说迟到的正义并非正义。毕竟迟到的正义比没有正义还要好一点,可以让人得到些许安慰。可正义是社会的事,离我们有点距离。我们只要有点正义感就可以了。而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丫鬟,有如此的骨气,令我们不得不佩服。

贾赦火冒三丈,执意再请鸳鸯的父母,誓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

任何事,如果一开始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那就成功了一半。贾赦五十多岁了,忽然想娶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做妾,这本身就是道德沦丧。

在贾赦得知鸳鸯的父母远在南京,父亲金彩早已痰迷心窍,棺材都准备好了,母亲是个聋子的时候,气到极点,讲话连人性都没有了:凭她嫁给谁,也难逃我的手心,除非她死了,或者终身不嫁。

说老实话,凭这个心胸做大观园的主人,大观园岂有不败之理。

鸳鸯狠心一下,天地鬼神、日月可鉴,她打开头发,拿起剪刀就鉸,决意去当尼姑。

态度坚决是一切成功的必要条件。她抵制诱惑,不愿攀龙附凤另辟蹊径去享受荣华富贵。同时强调愿削发为尼,也不愿去当那个附庸一样的“主人”。人们常说,好死不如赖活,可她竟以死作为最后拼搏的筹码。

贾母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浑身发抖,当着王夫人、薛姨妈、李纨、凤姐宝钗等姊妹以及外头的执事和有头脸的媳妇一干人众,厉声指责: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顺,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来要。升了这个毛丫头,你们也要弄开她,好摆弄我!

鸳鸯成功了。是鸳鸯的骨气感动了大家。

这里体现了一个江南女孩子灵动、聪明和智慧。

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争取大多数。统战优先,做好铺垫。博得平儿的同情是第一步,这就容易过王熙凤那一关(王熙凤本来就态度暧昧)。王熙凤是实权人物,也是关键。再就是贾宝玉。尽管贾宝玉可能只是精神方面的支持,那也是很重要的,袭人的工作也就不得不去做了。在大观园里,王熙凤、平儿、贾宝玉和袭人,那是不止半边天的。

最后是缩小包围圈,集中优势兵力,给以酣畅淋漓的一击。这个优势兵力就是贾母。

浑身碎骨都不怕,只留骨气在人间。鸳鸯的骨气,正合了论语中的那一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好学的香菱

 

二十多年前,江弱水先生从香港回来,有文友以自作问诗于他。他扶了扶眼镜,认真地读了一下,既轻描淡写又很有智慧地说了句:“香菱诗”。

香菱为什么突然想学诗?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香菱正是秉承这一学习精神,拜师于林黛玉,进步神速。

假如一个人无法改变所置身的环境,那就不如努力改变自己。香菱是有大局观、长远观的。一个弱者的生存之道,就是在夹缝中,既要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也要有圆滑与左右逢源的能力。

大观园里,女人如云,如何把自己理顺,如何刷存在感,是一门学问。正当贾宝玉、林黛玉们要成立海棠诗社,此时学诗,或可跻身其间,也算是高看自己一眼,也想让别人高看。

《红楼梦》里的人物,没有人比香菱还命苦的。通过她名字变更就可感知一二。

甄士隐能随手赠送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家境自是不错。英莲生在这样的家庭,当然是娇生惯养。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英莲五岁的时候,被人拐走,甄家不仅是失女、失屋、失收,狼狈不堪,加上封老丈人的冷眼歧视,甄士隐索性跟着疯跛道人飘飘而去。

可怜英莲被拐子养到十二三岁,出落齐整,便被卖给冯渊。此时她已没有名字了,只称为婢女。谁知拐子又把她偷卖给薛蟠,以利双收走人,却不料引出一桩人命案。此时,英莲纯粹是一个商品。只因商品的质量还不错,被人争抢而已。因眉心一点米粒大的胭脂痣,被葫芦庙里的一个小沙弥认出,才让受益人贾雨村顺利化解了人命案。

自此,英莲便跟着性情奢侈、言语傲慢、终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景的薛蟠来到了梨香院,做了薛大傻子的小妾,跻身大观园。

香菱的命运,当被定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其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勘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到了薛家,薛宝钗将她的名字改成香菱。

香菱应该是有记忆的。她只是把记忆放在内心深处,放在黑暗之中,永远不再见阳光。

在薛蟠娶了夏金桂后,夏金桂又将她的名字改成秋菱。

一个人连名字都不能作主,可见地位是如此低下。那种尊严的毁灭,寄人篱下的生活,无尽的屈辱,对于香菱来说,只是习以为常。香菱是曹雪芹笔下一个最能容忍的女人,一个与世无争的女人,一个把痛苦掩埋得最深的女人。

三个名字,三种预示。甄英莲(真应怜),值得可怜。作为莲花的时候,至少还有根。到了香菱,就像是无根的浮萍,再也没有了依托。她的一生,就是漂泊的一生,在漂泊中感受世态炎凉。成为秋菱的时候,已经无法开花结果了,那是生命的终结。

香菱人生那么多况味,浮沉多舛的命运,心灵的悸动与不安,不禁让人掩卷难忘,唏嘘感慨。

香菱学诗,其实是她漂泊人生中一次天真烂漫的遐想。当薛蟠远差,她便搬过来与薛宝钗同住,并恳求薛宝钗趁这个时候教她做诗。薛宝钗调侃香菱是得陇望蜀,并没有理会。或许薛宝钗以为香菱只是说说而已,未必当真。或许她认为香菱根本没必要学诗。

倒是林黛玉很是认真。不仅收香菱为徒,还一丝不苟地教起起、承、转、合以及对仗和诗韵来,同时指出学诗的路径:先把王维的五言律揣摩得滚瓜烂熟,再读杜甫的七言律,然后再掌握李白七绝的精髓,最后把陶、刘、谢、阮等通览一遍,一年功夫就可以成为诗翁了。

香菱果然废寝忘食地读起诗来,直读到茶饭无心,坐卧不宁。或坐于山石出神,或停在池边树下吟哦,或蹲在地下抠地,耳不旁听,目不斜视,挖心搜肠,可谓如醉如痴。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也没有辜负林黛玉。在很短的时间里,香菱就写出了三首诗。那么,香菱的诗是什么样的水平呢?《红楼梦》里的香菱,一共只写了三首诗。从三首诗中,我们能读出香菱的用功、好学与进步。三首诗都以月亮为题,一首比一首精进。虽然诗中难免淡淡的忧愁,却全然没有把离乡的惆怅化作满纸的悲凉,把个人的漂泊化作孤独与寂寥。第一首虽然有点拘谨,第二首有点牵强附会,第三首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仅新巧有意趣,意境也比较高。尤其“一片砧敲千里白”一句,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贾宝玉有一句叹惋之词:“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其实香菱不是俗,而是内心空虚和空洞。在那个雅致的环境里,她多么渴望成为大观园雅集的一份子。抚琴调香、吟月赏花、观画弈棋、听风烹茶、采菊观瀑,那是文人和上层人的生活情趣,那是风雅的基调,是生活的品质,香菱怎么不会去欣赏去向往呢。也许有不少人遇到类似香菱的生活经历,会选择放弃,选择颓废,并在颓废中死去。但香菱不会。香菱的谨小慎微为她赢得正室身份,香菱的努力也是她了解和探索生活的一部分。

在过了一段轻松学诗的日子后,香菱又迎来了夏金桂对她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层折磨,最后虽然逃避了夏金桂給她安排的毒宴,却没有逃脱因为难产而夭折的悲惨命运。正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